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欧洲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剧变的经济原因

时间:2015-11-30 10:14 类别:阿尔巴尼亚

1990年12月11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召开九届十三中全会,决定允许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开始实行多党制。次日,阿尔巴尼亚第一个反对党民主党宣告成立。从此,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民主党之间开始了一场夺权和反夺权的斗争,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的阶段。1991年3月31日,阿尔巴尼亚举行了解放以来的第一次多党议会选举,劳动党虽然取得了这次选举的胜利,但新的议会决定,把“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宣布阿为“民主法制国家”。同年6月,阿成立了解放以来的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从而结束了劳动党47年的一党执政状态。同月10一13日;阿劳动党召开“十大”,决定把党名改为社会党,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此后,社会党宣称它与劳动党有着质的不同,它“将向欧洲左翼政党转化”,并使阿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992年3月22日,在民主党等反对党的要求和施压下,阿提前举行了第二次多党议会选举,阿社会党仅获25.71写的选票,在140个议会席位中赢得38个席位,占议员总数的27.14写;民主党获全国62.08%的选票,赢得92个席位,占议员总数的65.71%。这样,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获得了这次大选的胜利,实现了取代社会党成为阿尔巴尼亚执政党的目标。4月9日,新议会选举民主党主席萨利·贝里沙为总统;4月13日,组成了以民主党占绝大多数、没有社会党参加的新政府。这实际上宣告阿社会党和民主党之间围绕政权间题的斗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激烈较量之后,以民主党的胜利而暂告一段落,由执政了47年的劳动党改组的社会党与反对党民主党在阿尔巴尼亚政治生活中的位置进行了对调,从而给阿剧变的第一阶段画上了一个句号。

阿尔巴尼亚的这一系列变化随着一连串的政治风潮和社会动荡,其中主要有罢工潮、罢工课潮、难民潮和“倒霍”潮四大风潮。它们作为向劳动党(后来的社会党)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互相配合,彼此呼应,一时间弄得全国人心惶恐不安,生产急剧下降,国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阿尔巴尼亚一年多来的剧变,有其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原因。它们既有主次之分,但又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但有一个根本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即阿尔巴尼亚1944年解放后在劳动党和霍查领导下的40多年中,在经济领域出现的严重失误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是造成阿尔巴尼亚近来局势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解放以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脱离本国实际,形成和强化了一套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加上急于求成、追求“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偏重发展重工业、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对外自我封闭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上的失误,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乃至为今日的剧变种下了祸根。

解放前的阿尔巴尼亚,曾经是欧洲少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本世纪20一30年代,阿尔巴尼亚经济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意大利法西斯武装占领(1939年4月)前的1938年,阿全国有企业和作坊432个,其中小作坊就占88%以上;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工业和建筑业占国民收入的4.5%。与此同时,阿农业停留在刀耕火种式的落后状态。当时,阿全国人口的85%以上是文盲,全国80%的农村连小学都没有,所有城市加起来也只有11所中学或职业学校,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当时仅有的38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是在国外学习后回国的。全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8.3岁。此外还必须指出的是,解放前的阿尔巴尼亚曾长期处于封建大家族占地为王、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主义、地方主义的意识相当普遍和浓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给阿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就在这样贫穷落后的条件下,阿人民迎来了祖国的解放。但是,阿劳动党和恩·霍查长 期脱离国家贫穷落后这个实际,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当作教条,机械地照搬别国建设中的具体经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犯下了一系列重大错误,主要有:

1.忽视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它特有的阶段性,先后要求通过一个五年计划,即在1955年就建成社会主义基础,把阿尔巴尼亚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农业工业国家;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即在1960年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61年起就要求以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把阿尔巴 尼亚建设成拥有先进农业的工业国。这一个“忽视”是促使阿劳动党走上急于求成,急躁、超前道路的一个决定性原因。

2.片面强调要加快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而忽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清一色的公有制,为此不惜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和政治运动的方式,很快走上了一条“一大二公”的道路。例如,50一60年代,为了能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要求大大增加公有制的比重,于是先后把供销合作社纳入国营商业系统,把手工业合作社改组为国营企业;50年代末,刚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阿劳动党就要求把小社合并组成大社;60年代中期,全国完成 了农业合作化,劳动党就提出要缩小甚至在有些地区取消社员自留地;1971年,霍查进一步提出要使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合作社向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靠拢,并最后转化为国营农场;与此同时,提出要把牲畜集中到社里实行“集体饲养”。所有这一切,都被阿劳动党和霍查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甚至走向共产主义所必需的。

3.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全部经济活动的管理集中在国家手里,建立了国家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生产任务由国家下达,生产物资由国家供应,生产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赢亏全由国家负责。总之,国家肩上的包袱越来越重,企业 手中的自主权越来越少,结果是企业干部职工不关心企业命运,劳动积极性日益下降,生产效益连年滑坡,公有制变成了“无主制”。

4.从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出发,一方面片面实行高指标、高速度、高积累;另一方面偏重于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强调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贪大求洋。这一切完全脱离了阿尔巴尼亚经济基础差、国土面积小、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有限、国际竞争力差等实际条件,结果造成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也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挫伤了劳动积极性。

5.片面强调整体利益,在分配上普遍采取平均主义和一平二调的做法,甚至在70年代霍查就提出要批判私有财产观念,强调要消灭“三大差别”,为此不惜公然侵犯群众的眼前实际利益。

6.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实际上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特别是1976年12月阿人民议会通过了由恩·霍查主持起草的新宪法,正式规定“禁止建立外国公司以及外国的其他经济和金融机构,禁止同垄断资本及资本主义国家和修正主义国家建立合营公司以及其他经济、金融机构,同时禁止接受它们的贷款”。与此同时,它还吹嘘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任何外援和贷款而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和前进的国家”[1]。实际上把自己孤立了起来。

80年代后期,面对本国日益严峻的经济困难和东欧各国剧变后给阿形成的外部压力,阿劳动党和阿利雅开始承认过去的失误,包括党和中央集权过多;对有些经济问题的处理更多是从思想意识上考虑,而不是从经济因素上考虑;在实践中有急躁的表现,有些步子超出了已有的可能;经济管理过多地运用行政方法,计划工作过分集中,重工业投资过多;在劳动报酬方面存在平均主义;对自力更生原则作了狭隘的理解,等等。他们还承认,正是这些失误严重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了干部和职工对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心和责任感,农业经济关系的有些方面失去了动力,对外经济交流受到限制。所有这一切导致国民生产持续下降。

历史事实说明,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成了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侄桔,严重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来,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倒退状态,大大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和周边国家的水平。阿当局认为,早在1986年就显露了危机的迹象,而1990年危机变得十分严重。

据阿官方和报刊透露的资料,在80年代10年中,阿只有三年完成计划。阿利稚1985年上台后的7年中,国民经济继续连年滑坡,1987一1990年4年中,社会产值平均每年下降16%左右。作为阿经济支柱的石油和铬矿开采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轻工业、农牧业和对外贸易,几乎年年完不成任务。生产下降造成市场供应紧张,迫使阿不得不增加食品和日用品的进口。与此同时,生产下降还造成出口商品量少质差,影响了国家的外汇收入。这两项加起来又危及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僵化的旧经济体制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民经济连年滑坡,市场供应严重短缺,既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也败坏了社会主义和劳动党的形象,给近年来的剧变种下了祸根。但经济衰退, 作为剧变的一个主要根源,不仅表现在剧变的开始,并且还反映在剧变的全过程。

1990年以来的阿政局动荡和急剧变化,弄得人心惶惶,阿全国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了工人不生产,农民不下地,干部不上班,学生不上学的局面。用阿当局自己的话来说,国家已陷入政治、经济和精神危机之中,“正面临着全面崩溃的边缘”。阿报透露,1991年春,有的农村出勤率一度只有50%,玉米、烟草、棉花等主要春播作物计划仅完成30一50%左右。这样,1991年下半年,阿全国到了居民口粮依靠外国救济的地步。据阿统计局1992年2月发布的1991年经济统计资料,1991年阿工业总产值是最近15年中下降最多的一年,仅相当于1976年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仅为1990年的58%,减少75亿列克(约1.5亿美元)。1991年,阿全国1450个企率中有25一30%因原材料短缺等原因而停产。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已达200一600%。1992年3月大选后上任的民主党政府总理亚历山大·梅克西在施政报告中承认,“最近一年半是这个贫穷国家的经济和财富遭到灾难性破坏的时期,社会和国家大涣散的时期。国家政权极其虚弱,几乎全面瘫痪。国家财产遭到巨大破坏”。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国家财产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达数十亿列克,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的损失。1991年,全国只有一半的经济在运转。生产和服务业产值降到1990年的50%。大约300个工业联合企业和工厂中,只有一半开工或部分开工,而且生产水平极低,减产都在50%左右。

1991年农业减产约18亿列克,铁路运输近乎瘫痪。投资额下降到15年前的水平。1991年登记在册的失业者达国营经济部门职工人数的9%,而领取80%工资的半失业者人数达11.4万。1991年同1990年相比,物价平均上涨104%。今年第一季度,物价平均每月上涨15%。1991年国家财政赤字达55亿列克。1992年头3个月预算收入仅完成计划的37%。

1991年下半年,面对这些严峻的客观事实,当时的多党联合政府也不得不承认,“国家越来越失去法律控制,经济面临崩溃,众多的人失业以及农村局势混乱”。阿民主党也认为,“这个国家只差一步就要陷入灾难之中”。

* * *

综上所述,脱离本国实际的僵化封闭的旧经济体制以及它所造成的经济衰退,成了阿政局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状态,又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滑坡,人心惶恐不安,这反过来使国家局势更趋恶化。这两者交相作用,互为因果,构成一个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旧经济体制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谈不上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而长期的经济停滞和衰退酝酿着政局动荡的危机。从另一方面讲,政局动荡必然是害了国家,苦了人民,造成经济的严重滑坡;即使有多好的主张,包括好的经济改革方案在内,也只是一场空谈而已。应该说,这是阿尔巴尼亚剧变向人们提供的一个沉痛教训。
 

注释:[1]恩·霍查在阿劳动党“八大”上作的工作报告,1981年11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