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非洲 > 埃及 >

埃及货币断崖式贬值,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时间:2016-04-14 12:21 类别:埃及

3月14日,埃镑遭遇了一次断崖式贬值。当日,埃及央行将埃镑一次性贬值13%,使美元对埃镑的汇率由1:7.73跌至1:8.85,接近黑市价;同时宣布埃镑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消息一出,“埃及要崩溃了”“新兴市场国家进入比惨模式”“下一个轮到谁”等评论漫天飞。埃及经济真的崩溃了吗?新兴市场国家要想避免埃镑式“熔断”,应从埃及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外汇储备长期短缺逼迫埃镑贬值

2月份,埃及的强人总统塞西在电视讲话中谈及埃及经济,不惜公开“卖身”:“如果把我卖了能解决埃及经济问题的话,我将毫不犹豫。”(原文:If it were possible for me to be sold, I would sellmyself)开玩笑(注:看热闹)不怕(注:嫌)事儿大,更有好事者(起哄的)在Ebay上发起拍卖塞西总统的活动,在数小时内竞价超过10万美元,对塞西的言论进行神补刀——塞西或许就差仰天长啸一句:“谁敢比我惨?!”

埃镑贬值或许是埃及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原因很简单:实在撑不下去了。所谓撑不下去,并非埃及经济濒临崩溃,而是埃镑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难以为继。与其苦苦支撑,不如主动放弃,以缓解外汇短缺危机。

2011年政治剧变以来,埃及政局持续动荡,外资撤离,经济下滑,营商环境恶化。埃及四大外汇收入来源:石油、旅游、苏伊士运河和侨汇,均因不同原因下滑。外汇储备比剧变前的360亿美元缩水一半以上,近几年一直在160亿美元上下徘徊,只能满足3个月进口需求。

外汇短缺成为制约埃及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导致进口困难,原料进口受限又影响工业生产和出口。2013年开始,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埃及甚至无法支付进口粮食的账单,开始危及社会稳定。此外,高估的埃镑让原本就疲弱不振的出口雪上加霜,严苛的外汇管制让外资望而却步。

过去5年来,埃及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外汇短缺导致进口困难,进而影响出口,出口不振又加剧外汇短缺。埃及还需要花费大量外汇稳定被高估的汇率。外部环境也不给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加息、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货币贬值,更加大了埃镑贬值压力。

若想打破恶性循环,走向复苏,埃及首先需要将外汇储备恢复到3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过去几年,埃及政府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但收效甚微。

教训一:忽略自身结构调整,严重依赖外援

在自身失去造血能力的情况下,埃及只得寻求外援。埃及最初试图寻求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穆尔西政府曾与后者进行过接触和谈判,但最终不了了之。一是因为埃及经济指标和政策达不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要求,二是贷款问题在埃及国内争议颇大。许多人认为,埃及外债本已高达300多亿美元,若继续举债,无异于饮鸩止渴,让埃及永远还不上债,翻不了身。

塞西上台后,搁置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方案,转而寻求外援。塞西成了“国际丐帮”帮主,四处化缘,遍访“金主”。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对埃及承诺120亿美元的援助性投资,其中在埃及央行存款60亿美元,以扩大外汇储备。世行向埃及提供20亿美元贷款,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埃及央行提供10亿美元贷款。然而,这些援助和贷款远不能填补外储的巨大缺口。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以来埃及外汇收入的几大来源均遭受重创。油价暴跌不仅使埃及外汇收入减少,还让沙特等“大金主”捉襟见肘,变得扣扣索索。海湾国家承诺的援助究竟到位了多少,谁也不清楚。全球经济放缓也使苏伊士运河收入减少,塞西的“政绩工程”—第二苏伊士运河生不逢时,预期收益化为泡影。去年年底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省遭遇恐袭坠毁,对埃及旅游业造成致命打击。

进入2016年,糟糕的经济基本面和外汇严重短缺,使埃镑面临巨大贬值压力,美元对埃镑的黑市汇率达1:9。埃及央行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继续维持埃镑汇率,外汇行将枯竭。如果让埃镑贬值,则会导致通胀恶化,影响本已凋敝的民生,还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

在国内外压力下,埃及被迫痛下决心,放弃盯住美元政策。其实从去年11月,埃及央行新任行长塔里克·阿米尔上任后便开始采取外汇改革措施,开源节流,控制进口,放松外币存取款限制,为埃镑贬值做准备。在埃及政府新财年预算中,美元对埃镑的汇率就已经被调整为1:8.25,释放了贬值信号。

教训二:廉价变卖国有资产,败光家底

虽然,不能简单地将埃镑贬值视为埃及经济崩盘的先兆,但埃及经济前景仍不乐观。解决埃及经济自身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工业化和经济“去地租化”,仍看不到希望。

从纳赛尔时代至今,埃及经济可以说是一部“折腾史”。从纳赛尔的进口替代,到萨达特的经济开放,再到穆巴拉克的新自由主义,埃及经济政策改来改去,错上加错,始终没有解决好上述问题。

纳赛尔时期建立的一些民族工业,到穆巴拉克时期大多被廉价变卖。埃及经济的支柱仍是石油、旅游、苏伊士运河和侨汇等源于自然禀赋,而非生产性活动的“地租”收入。低端服务业占埃及经济的50%,工业和农业贡献率均很低。

埃及人口在过去30年里增长了1倍,为养活庞大的人口,作为农业大国的埃及每年还要进口1000万吨小麦。制造业落后导致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结构单一,石油和天然气占出口总值的50%。埃及年进出口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周的进出口总值。

在过去30年中,埃及从未实现贸易顺差,出口仅为进口的一半。这使埃及始终处于外汇短缺状态,靠贷款填补亏空。穆巴拉克为了向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搞私有化,廉价变卖国有资产。经过几番折腾,埃及的家底快被折腾光了。

穆巴拉克执政最后10年,埃及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倍。然而,这样的增长不过是虚假繁荣,裙带资本主义之下,少数政商通吃的寡头赚得盆满钵盈,老百姓没得到啥好处,埃及贫困率达46%。从这里,便不难得知穆巴拉克政权倒台的原因。

教训三:“经济民粹主义”忽视存量盘活

随之而来的军人塞西,身后并无政党支持。他深知要想坐稳总统宝座,必须把经济和民生搞上去,他的合法性只能在此体现。这让塞西显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政绩工程,贪大求洋做增量,而忽视通过调整改革,把存量盘活。

塞西的经济路线属经济民粹主义,把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最典型的是以“众筹”模式筹集近百亿美元,1年内挖好了第二苏伊士运河。塞西对外国援助和投资寄予厚望,企图靠外资振兴经济。2015年初,埃及在沙姆沙伊赫举行经济发展大会。在这个国际投资“嘉年华”上,号称签约合同金额达数百亿美元,但最后真正落地的没几个。

“塞西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国家主导大型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但在资金匮乏的埃及,这样的大项目且不说不具备落地条件,即使顺利实施,也不会对创造就业,改善民生起多大作用。

此外,塞西错误地把“宝”押在个别援助国身上,埃及渡过难关的希望都寄托于外国援助,事实证明,没有哪个国家有愿意和能力拯救埃及经济。塞西的政治智慧也不够,威权主义强势回潮,他四面出击,企图压制伊斯兰主义者、自由民主派等一切反对力量,却削弱了执政基础,造成社会分裂和动荡,发展失去了必要的条件。

政治稳定与安全是吸引投资的保障

塞西应该认识到,阻遏投资者和游客的最重要因素并非经济环境,而是他们对埃及政治和安全局势缺乏信心。

如今埃镑大幅贬值,折射出埃及经济极其困难的处境。汇改将导致通胀率上升等诸多负面影响,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汇短缺问题,这将使埃及经济短期内更加困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尝不是埃及刮骨疗伤的果断举措。埃镑贬值和实行浮动汇率制,加上埃及银行接近2位数的存款利率,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

在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的环境下,埃镑贬值将带来抑制进口,扩大出口,促进旅游业复苏等诸多好处,为埃及经济注入活力。这项政策与此前减少或取消粮食、能源补贴的政策,可以说是埃及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埃镑“熔断”对埃及是福是祸,埃及经济是否会崩盘,还有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埃及若想摆脱经济困境,消除社会动荡的根源,应寻求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多方援助,彻底解决外汇短缺问题,为经济运行创造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改善政治、安全和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方可走上振兴之路。埃及有劳动力、有市场,地理位置优越,只要发展战略对头,完全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上一篇:埃及经济情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