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美洲 > 美国 >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我们的对策

时间:2016-01-07 08:59 类别:美国

 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经济单极化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直到1997年,多极化的观点始终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流。但是1997、1998、1999三年中发生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巴西货币危机打破了这些后起之秀参与经济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厢情愿。90年代初,全球几乎是同一个声音: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从太平洋回到了大西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转折,经济重心又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国家回到核心国家,更确切地说,美国经济重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宰力量。
    美国在80年代初调整了研究开发的方向,全力发展高科技,这一政策终于在90年代开始显示其巨大的作用。美国经济从1991年4月开始摆脱衰退,到2000年5月,已经持续了110个月,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扩张期最长的一次,且目前还没有衰退的征兆。遍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作为一个总量规模已十分庞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长强劲,近两年更是以接近4%的速度增长,显示了美国经济世界第一的地位。从总量上看,199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位于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德国相加之和,其绝对优势十分明显。从影响力方面看,美国经济也尽显其霸主地位。20年前,美国进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为17%,现在已超过25%,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对外资和进口的依存度为10%,如今已超过16%,1990—1996年美国年均递增9%,1997年美国进口总额已超过8千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扩大需求的一个巨大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也正在形成金融霸权。据估计,全世界现有短期投机资本1.5亿多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存在,又加速了短期投机资本的膨胀,投机资本的流动已经超出了实物经济的限制,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霸权。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现在可以说也是一枝独秀,90年代,其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度已达70%左右,1995—1997年高新技术产业已占GDP的27%以上。可以说,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基本上呈现单极化,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势。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WTO的建立。WTO的规则和制度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统一制度和规则。随着WTO规则的完善和成员国、地区的增多,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将很难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通讯、运输的价格,使管理成本下降,也使零部件生产的可分性越来越大,使经济全球化不仅在规则上有可能,在技术上也成为可能。另外,目前全世界有4万多个大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生产和全球化的经营,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的领头作用,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它的发展使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跨国公司实际上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演员、执行者、操作者。
    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根据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新经济指标——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对新经济的意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在这一经济中,风险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而不是例外。实际上,新经济是新兴的信息经济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生产力的出现。这场经济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是以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并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由于其走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代表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根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报告估计,信息技术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1993年的6%增加到1999年的8%以上。报告指出,1995—1998年,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总额的实际贡献平均超1/3。1991—1998年,美国公司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13%,其中1997年为11%,1998年为13%,1999年向这一领域的投资更增长到16%。美国依靠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动了经济的强劲增长,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在21世纪,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人类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了有形资产、资源之外,人类还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产,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提高,因而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动力。以人为本、知识为本、大力发展新经济,摆脱或者一定程度上减弱传统意义上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逐渐将成为主导力量。
    世界产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波及世界各国,其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它们都以“国际关系变更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划分”为基础。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而迅速扩大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纠纷仲裁、资本流动、劳工流动、文化产品等领域。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近几年,传统产业——汽车工业在美国GDP份额中只占4%,表明发达国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留汽车、机械、家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但全球范围内产业的垂直转移将加快。发达国家将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例如日本计划用20年时间淘汰大约60%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美国、英国、德国相继研制出具有21世纪水平的汽车、航空和电子技术产品,正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其它地区转上被替代产品。
    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演变以及跨国公司向海外投资的扩大,将加快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疑将给我们带来机遇,即在我国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机,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改善国内的资源供给结构,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但是,在全球市场为各国劳动力进入世界各地更多、更大的市场提供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便宜的进口以及更大的出口市场的同时,全球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可能为所有的人分享。对发达国家来说,在国内他们有相对成熟而又稳定的制度,在国际上,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这样,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由规则冲突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因此,世界经济效率的提高、形势的好转,发达国家可能会分是更大的份额,而承担更少的成本。为了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充分享受世界经济好转的成效,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若干方面做出努力和改进。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制、加快制度创新和改革,从体制上着手,为经济发展、为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利益创造条件
    应该承认,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曾经出现的经济奇迹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当然,这一奇迹与它们在一些开放政策选择上的成功有关。无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会面临一些困难,但这并不是我们退却的理由。我国积极加入WTO,表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加不可逆转,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加入WTO,实际上就是承诺要按国际规则办事,而目前我国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那么如何抓住加入WTO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这当中有许多事情要办,但其中最重要的事就是适时调整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的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构筑相当的规则、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但仅有一个方向是远远不够的,在推进体制改革时,必须注意到不仅是针对国内的经济运行,还要承担起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责。作为一个后进国家,由于初始资源禀赋的落后,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体竞争劣势是现实存在的,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安排显然不适合尚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体制在规范经济运行、发挥市场竞争效应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引导外部竞争效应的逐步展开。改革要能够协调内外规则,但不是内外规则的完全同一。
    提高调控水平,加强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
    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平息,但诱发国际金融风波的因素并未根除,国际金融市场依然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巨额国际游资,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1.2万多亿美元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流动,其数额超出了绝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资产总值,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机制能形成的巨大冲击力,对各国金融体制构成潜在威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目标依然是维持和推动国际多边自由兑换,现行汇率制度则是以汇率浮动能够对国际收支自动调节为基础的,缺乏国际协调。同时,在信用关系远远超出国界时,现行体系又缺乏防范金融危机、在危机后提供资金以缓解危机的管理者和最终贷款者。尽管抑制投机资金的流动和加强对国际金融业务的监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愿对旧体系做根本性改革,货币和资本市场动荡不定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兼顾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国内货币政策的高度独立性等目标。如果不能提高宏观调控和风险监管能力,经济安全将受到挑战。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给我们充分提供机会的同时,有效地筑起一道防火墙是十分重要的。
    立足自身,抓住机遇,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可能采取那些小国所采取的完全外向型政策,内需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有效降低外来风险的根本方法。同时,外因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们加入WTO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趋利避害,将为我国产业升级,产品提升、体制改革、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国际环境趋好的情况下,应注重外力的开拓,借力发展。
    目前,很少有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提出异议。理由很简单,贸易可以使各国引进其他国技术,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可以激励国内公司和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劳动生产力。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成正比的关系。就目前的理论研究而言,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贸易的确有助于经济快速增长。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也基本反应了这一事实。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明显好于改革开放前,经济增幅明显提高。“八五”期间经济的高增长也与外贸的大发展密切相关,总的看来,GDP增长与外贸进出口增长基本成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当然,正如经济学家罗德里克所言,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仅开放贸易是远远不够的。二战结束以来,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国家的发展经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些根本因素,如高投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良好的管理等;二是重视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经济政策。设想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按一种模式实现经济起飞是不现实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不要对贸易自由化期望过高。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共性,借鉴和参考他国成功的经验,而且更要重视个性,将共性融于个性之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国内市场非常大,只有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因此、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即在我们强调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略扩大内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