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亚洲 > 中国 >

上海银行经济下行中逆流而上,“十二五”各业务业绩进步明显

时间:2016-03-29 23:43 类别:中国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的上海,其银行业的长足进步让人心生赞叹,从银行规模到各银行的业务开展均比较顺利。

  央广网上海3月2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十二五”期间,上海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止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是2010年末的1.86倍、1.54倍、1.49倍,辖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是2010年末的3.4倍。同期,在沪法人机构从58家上升到82家,一级分行从130家上升到151家。全国银行业各类功能性机构加速落户上海,多元化、现代化的上海银行业体系日益形成。同时,上海银行业在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上也取得了新的飞跃。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新质效。主要体现在“四大聚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2015年末,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表内外授信额度分别逾3000亿元和6000亿元;聚焦上海重点领域, 2015年末,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和涉农贷款等民生工程贷款分别逾1000亿元和2000亿元;聚焦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末,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小微信贷查询平台及手机APP,累计访问量达16万人次;聚焦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动理财产品“双录”和信访、举报、投诉“三分离”等创新工作机制,引领行业加强对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金融服务,成功堵截电信网络诈骗369起,挽回群众资金损失8474万元。

  二是风险防范和化解有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坚持前瞻精细的风险管理,成功率先化解2200亿元钢贸授信风险,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增长势头,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截至2016年2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7%,比2015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比2010年末0.80%只微升0.07个百分点;坚持持续严格的风险隔离,注重隔离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风险传染,强化员工行为管理和基础网点管理;坚持机构与监管的良性互动,在监管部门的提示和预警下,及时、有效防范了铜融资、票据、信用卡、贸易融资、商业房地产、异地授信、“伪基站”短信诈骗等多个重点领域的风险,守住了风险底线;坚持推动风险管理、监管与机构业务复杂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步进步,加强跨境、跨市场、跨行业的各类风险管控,先后开展跨境投融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新型风险的压力测试;坚持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风险防范平台和机制,如“银行业动产质押平台”、“上海银行业从业人员监管信息系统”、同业公会债权委员会机制、银税互动机制、江浙沪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机制等,不断夯实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转型发展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对内对外开放。对内,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获批在自贸区开业,3家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开业或批筹。对外,上海设有外资法人银行22家,外资银行分行74家,外资银行支行141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全国占比超过20%。二是注重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持有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达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电子银行、代销、资产托管和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3%、84.9%、49.2%和37.6%;以“投贷联动”模式开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达105户、余额10.2亿元。三是注重金融制度供给的创新。上海银监局于2015年6月创造性推出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支持机构针对现有监管法规未覆盖或不清晰领域,在双方充分沟通互动的前提下,自主先行先试。目前,已有海外并购、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绿色信贷等13项试点业务获得支持,有力推动了上海银行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探索。

  “十三五”是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胜阶段,也是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时期。在银监会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银监局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强上海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匹配度和支持力。二是进一步增强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坚守风险底线。三是发挥几大中心和自贸区的联动优势,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改革转型,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高标准的上海银行业体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