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界经济 > 全球经济 >

201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时间:2015-12-11 15:11 类别:全球经济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逾五年。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经济总体图景是,全球经济维持低速增长,而推动增长的力量格局在改变。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向下滑行,为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前景喜忧参半,整体经济复苏有望加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增速差距将进一步缩窄。但风险因素犹存,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并以何种方式退出是世界经济近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不排除经济形势可能出现反复。

 

一、世界经济增长有望改善和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脆弱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国政策相应地也在不断调整。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但继续向下滑行,维持着“弱增长”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将仅增长2.9%,为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复苏势头从新兴经济体转向发达经济体。

2013年,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开始从低迷加快,经济增长逐步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中,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截止到三季度经济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增长;欧元区经济触底回升,逐步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有所提振。但发达国家“低增长、高失业率、高赤字、高负债”并存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善,导致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IMF预计,201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1.2%,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近两年,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一轮超出潜能的高增长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有逐步转弱趋势。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总需求水平仍不足,明显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主要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艰难,加上资金流入减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速远低于过去的增长水平。IMF预计,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速预计为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

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有望进一步改善,整体经济复苏步伐将加快。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并认为这一增长率属于“偏低的中期增长轨迹”。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可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全球经济回升也将更多地集中在发达经济体。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推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而美国经济稳固复苏也是决定全球经济前景的最重要因素。经合组织(OECD)的综合领先指标显示,2013年10月该组织34个成员国整体领先指标为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将进一步改善。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加快,但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仍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增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市场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将进一步缩窄。

 表1  2009-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世界经济

-0.4

5.2

3.9

3.2

2.9

3.6

发达国家

-3.4

3.0

1.7

1.5

1.2

2.0

美国

-2.8

2.5

1.8

2.8

1.6

2.6

欧元区

-4.4

2.0

1.5

-0.6

-0.4

1.0

日本

-5.5

4.7

-0.6

2.0

2.0

1.2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3.1

7.5

6.2

4.9

4.5

5.1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但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整体增长缓慢,面临着复苏基础不稳、增长动力不足、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难以一帆风顺。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最大的风险源。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部分新兴大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排除经济形势可能出现反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疲弱,低速增长成为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重振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以保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但总体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孕育阶段,大范围的新的领先产业仍处于寻求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不够强劲,只能维持低速增长。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整顿也削弱了经济增长动力。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将分别高达106%、95.7%和243.5%,2014年仍处于较高水平。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发达国家削赤减债任务艰巨,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会持续的财政整顿。而政府减少对债务依赖、减少预算赤字的过程势必会削弱消费和投资需求,抑制经济。

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也是影响经济复苏的一个痼疾。美国失业率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降至2013年11月的7%,但仍高于6.5%的目标水平。欧元区整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在12%的高位,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复苏也不会使其就业市场有明显改观。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IMF预计,2014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将保持在高位。高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损害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趋于减弱。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在发达国家需求持续疲弱、国际资本异动困扰、各国自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下,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回落明显。有的国家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新兴经济体普遍失去强劲增长势头,让世界经济近期增长前景放缓。

二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新的风险,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增大

欧债危机曾是影响全球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但世界经济近期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并以何种方式退出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转变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复苏巩固,美国正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有研究机构预计,美联储可能在2014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初期减少购债规模可能是100亿美元。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其当初实施一样,都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但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国际金融条件的剧烈波动,冲击国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造成跨国资本流动异常,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自2013年5月美联储暗示要缩减货币刺激规模以来,市场对量化宽松退出预期的混乱和敏感性增强,市场的震荡和风险也明显增加。IMF认为,美国实现平稳退出面临较大难度,能否控制长期利率和市场波动性甚为关键。市场流动性相对减少,很可能导致长期利率升幅扩大,对全球市场产生溢出效应。

美联储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尤其是对这些国家资本短期流动的冲击明显。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实际上,自美联储发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大幅贬值,通胀水平严重,股市明显下跌,经济增速放慢。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但这又会使本已减慢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三是世界贸易与跨国投资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复苏缺失重要的助推力量

2008-09年间的全球经济危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但通过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传导到世界各地。2009年的国际贸易的大幅萎缩史无前例。在各国超常规的经济措施刺激下,2010年国际贸易出现恢复性快速反弹。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及欧债危机深化,抑制了全球进口需求,国际贸易增长转趋疲弱。2013年国际贸易状况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了全球贸易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5%,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5%,进口萎缩0.1%,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出口增长3.6%,进口增长5.8%。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贸易复苏进程。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即国际贸易增长率低于世界产出增长率,由此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一股助推力量缺失。2014年,随着世界经济总体向好,国际贸易增长也有望加快。WTO预计,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4.5%,但仍低于过去20年间5.4%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表2  2009-2014年世界商品贸易增长趋势(%)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世界商品贸易实际增长率

-12.5

13.8

5.4

2.3

2.5

4.5

出口

  发达经济体

-15.2

13.3

5.1

1.1

1.5

2.8

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国家

-7.8

15.0

5.9

3.8

3.6

6.3

进口

  发达经济体

-14.3

10.7

3.2

0.0

-0.1

3.2

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国家

-10.6

18.2

8.1

4.9

5.8

6.2

注:2012年和2013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秘书处,WTO ,《贸易快讯》,2013年9月19日。

 

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信贷状况收紧、企业盈利下降,导致众多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对外投资十分谨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下降了18%,降至1.3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52%。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略有减少,下降4%,为7030亿美元。面对经济前景难以料定,在吸收外资量下降的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新投资持观望态度,或撤回国外资产,而不是进行重大国际扩张。2012年,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入量下降32%,降至5610亿美元;而发达国家的外向直接投资量下降23%,降至9090亿美元。UNCTAD预计,201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

 

表3  1990-2012年全球直接投资主要指标  (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十亿美元)

 

1990

2005-2007危机前平均水平

2010

2011

2012

直接外资流入量

207

1491

1409

1652

1351

直接外资流出量

241

1534

1505

1678

1391

内向直接外资存量

2078

14706

20380

20873

22813

外向直接外资存量

2091

15895

21130

21442

23593

跨境并购

99

703

344

555

308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2013年6月26日。

 

未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复苏之路依然艰难曲折。UNCTAD预计,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改善和投资者信心恢复,跨国公司开展跨国投资能力和意愿增强,201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可能回升至1.6万亿美元。同时UNCTAD也警告说,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宏观经济环境的潜在风险及主要经济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的脆弱性和政策不确定性,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回升至较为强劲增长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将比预期的要长。另外,各国在出台自由化和便利化投资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有所上升。

 

二、主要国家及地区经济展望

1、美国经济将领跑世界经济,但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2013年美国经济以缓慢但平稳的步调继续复苏。前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1.1%、2.5%和3.6%,至此美国经济已连续第10个季度保持增长。制造业、科技业、私人消费、住房市场的增长支持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继续改善,截至7月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实现了连续8个月环比上升。“页岩气革命”在使美国对外能源依赖度降低的同时,压缩了其制造业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汽车和高科技行业的增长尤其值得注意。就业情况有所改善,11月份失业率为7%,是2008年11月以来新低。

由于美国经济数据向好,市场对于美联储收紧量化宽松的预期增强。2014年,需要高度关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对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后,由于采取多轮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膨胀,创下3.93万亿美元的历史纪录。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摆上了日程。对美国来说,缩减量化宽松可能导致流动性收紧,由此带来的利率上升将抑制房地产复苏,也会抬高消费信贷和商业融资成本,不利于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在2013年夏天通过金融市场释放冲击波之后,美联储在如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上面临着国际压力,各方要求其更加清晰地传递信息,但美联储更聚焦于美国的就业和通胀,美国经济状况改善的程度将是美联储决策的关键考量。美联储要权衡的是,如何及何时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同时又不会触发利率上升的局面,以免导致拖缓经济复苏进程和损害就业市场的增长。此外,美国政府债台高筑,也潜藏着财政金融风险,可能拖累经济复苏势头。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几年调整,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考虑到近年美国经济调整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提升其竞争力,2014年美国经济将延续增长态势,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美联储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为2%-2.3%,2014年增速将加快到2.9%-3.1%。

2、欧元区经济可望实现温和复苏,但很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在经历了欧债危机的“急症期”后,2013年欧元区经济渐渐从下挫中企稳,并逐步走出谷底。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3%,是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三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1%,为连续两个季度增长。随着市场对经济前景信心增强,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连续攀升,2013年11月该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升势,达到2011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降至12.1%,是2011年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工商企业看好经济发展前景,投资意愿正在逐步增强。目前,欧洲火车头德国经济回升态势明显,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也在逐渐好转,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融资成本处于安全水平,希腊财政经济状况也出现改善。德国总理默克尔优势连任,有利于欧盟和欧洲央行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欧元区朝着“欧元巩固”的方向发展。但欧元区的消费依然比较疲弱。

2014年,欧元区经济复苏会持续下去,经济增速可望加快。欧元区经济增长也将推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但高失业率和结构调整缓慢,使欧元区经济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2013年11月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上升0.9%,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表明欧元区仍存在一定的通缩威胁。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分化依然突出,核心成员国和边缘成员国的经济增速仍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还难以趋同。欧盟委员会2013年11月5日发表的秋季经济报告预测,欧元区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经济增长年率分别为-0.4%、1.1%和1.7%,欧盟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经济增长年率分别为0、1.4%和1.9%。这预示着欧元区经济只能实现缓慢复苏。

欧元区经济重新恢复稳定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过去几年应对欧债危机中,欧盟多策并举力保经济复苏。欧洲央行的介入以及重债国政府的承诺,给欧元区内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目前,欧元区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正朝着构建更强货币联盟、夯实金融体系的目标迈进。但很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包括仍在恶化的公共债务、高成本信贷以及脆弱的银行。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欧元区金融部门改革尚未完成,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外围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欧盟仍在进行的结构改革和财政整顿必将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制约影响,预示着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比较缓慢。此外,高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因此,欧盟仍需要继续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和让欧盟经济更具活力以经受得住内外风险的冲击。

3、 “安倍经济学”政策效果不确定,日本经济后续动力可能减弱

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支撑,以及日元汇率大幅贬值效应的影响,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温和增长,出口回升。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折合年率增长4.1%;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9%,年率增长3.8%;但三季度经济增长滑坡,环比增长0.3%,年率增长1.1%。随着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日本央行大幅压低了日元汇率,这对日本的出口构成利好,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外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但同时推高了进口价格水平,造成能源、资源进口成本上升。

当美国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日本则在“安倍经济学”的指引下更大力度地放松货币政策,以使经济摆脱通货紧缩。“安倍经济学”包括: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三是包括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目的是激活日本经济,彻底摆脱通缩式萧条。“安倍经济学”提升了国内经济信心,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在历经两个饱受通缩之苦的“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消费者价格正在上涨。2013年6月,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4%,为14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涨。居民价格预期呈上升趋势,有助于日本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霾。

2014年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安倍经济学”的短期效应缩减。为应对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但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充分落实财政和结构改革,日本可能再度出现通货紧缩,导致银行持有债务增加,加剧主权债务与银行之间的联系,金融稳定面临显著风险。自2014年4月起,日本将实施消费税率由5%提高到8%,对消费增长可能形成抑制,引发经济下行担忧。日本面临着老龄少子化、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的结构性改革短期难以见效,未来保持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风险。即使日本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刺激,但能源、资源进口成本上升、长期利率上涨、财政债务压力增加、奥运经济的拉动作用尚小等,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可能比2013年有所下降。日本十大研究机构对2013年和2014年的平均预测为,2013年经济增长2.7%,2014年增长1.0%。

4、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及全球金融状况收紧的双重挑战

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从外部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预期增强,不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从内部看,经常账户出现赤字、金融体系不够健全、自身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减缓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美联储发出缩减量化宽松信号后,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发生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资本加速外流。

由于外部需求疲弱、投资疲软、政策选择偏少和美国货币政策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压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放缓,俄罗斯和印度都弱于预期,而巴西继续令人失望。2013年中国经济延续回落趋势,预计全年增长7.5%,在金砖国家中依然是最快的。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速预计低于2013年。2013年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宏观政策空间受限,经济总体延续了上年逐步放缓趋势。IMF预计,印度2013年经济增速为3.8%,2014年经济增长5.1 %。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卢布贬值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IMF预计,2013年俄罗斯经济仅增长1.5%,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3%。巴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商品的繁荣,过去几年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铁矿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出口,但忽略了为民众提供实质的基础建设服务,国际环境变化使其经济发展难免不出现波动。2013年第三季度,巴西经济环比下降0.5%,是自200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季度下滑。IMF预计,2013年和2014年巴西经济增长率均为2.5%。

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加快。美欧经济复苏将有助于拉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而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冲击、以及通胀走高等,仍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更要看到是,新兴经济体自身原本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各自面临着较多的结构性矛盾,有的严重依赖能源资源出口,有的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外部环境转趋不利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往往呈现波动加剧、风险上升态势。

面对经济基本面走弱和外部环境日趋动荡等新挑战,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面临着两难选择,若阻止资本外流需要提高利率、整固财政,而稳定经济增长又需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环境。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需要严防外部环境趋紧的冲击,格外警惕资本流动和货币波动对本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仍应强化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克服金融和宏观经济脆弱性,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