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界经济 > 宏观经济 >

展望“十三五” 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

时间:2015-12-15 11:05 类别:宏观经济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和变化?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又该如何作为? 

  “未来5年,我国都将在新常态下。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越来越依赖改革红利,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将改革红利释放出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是今后调控的重点。”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 

  有关专家认为,从目前至2017年以“三期叠加”为核心特征,称之为“新常态第一阶段”。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是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三期叠加”后的2017年至2020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称之为“新常态第二阶段”。 

  那么,“十三五”时期,中国宏观调控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定力、稳定政策”;“主动作为、预调微调”;“预调微调要远近结合”;“改革创新完善调控方式,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加注重市场化调控手段”……采访中,多位专家和学者纷纷表达了对未来5年宏观调控的预计。

  宗良表示,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首先要继续坚持稳增长,实现对新的发展驱动力的培育。要思考面对国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针对“十三五”时期可能面临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做好政策应对,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推进资金资源配置更优化,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宏观调控首先要继续坚持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政策上保持定力;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预调微调,适度、有序、有针对性地根据经济的变化采取适度措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加强政策的前瞻性。 

  其次,宏观调控要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方式,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既有的政策可用空间在进一步缩小,要不断通过改革创新,配合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具体看,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增强财政政策的作用,释放市场活力。货币政策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完善调控方式,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再次,宏观调控要更好体现灵活性,做到远近结合,既要着眼于当下矛盾,实施定向调控;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金融体系,从根基入手。 

  “尽管目前我们对‘十三五’规划中金融改革和货币政策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表述尚不清楚,但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加强对国内外风险的有效监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等内容,都是可预期的,相信这些都会成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宗良称。

 

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 再谋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杜冰

 

  接受记者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要充分认识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既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继续协同有序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也要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银行业加快发展转型,适应并更好服务经济新常态。 

  比对最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去年首提“金融活水”的概念之后,今年进一步强调“要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此前,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银行业应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深化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加倍努力。” 

  “未来,银行业要始终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深入推进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全方位转型和持续性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的生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 

  作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打破准入玻璃门、不设限额地设立民营银行已成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应李克强总理当前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需求。相关部门一定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担当,使民营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并且要允许不符合条件、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退出市场,这要成为新的常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表示。 

  事实上,年初银监会已对此作了明确部署,“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各类银行机构。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加快出台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完善民营银行持续监管框架。” 

  即将跨入“十三五”时期,银行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银行业将面临着资产结构、盈利结构以及经营渠道的深度调整。 

  “在金融市场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该健康地发展起来,全社会的直接融资会增加,这就意味着银行贷款这样的间接融资会减少,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应该进一步下降。”杨凯生说。 

  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存贷利差的收益在银行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会降低;同时,随着金融机构间竞争壁垒逐渐被打破,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和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将全面介入资管领域竞争,更深层次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徐徐拉开帷幕。“银行应进一步做大资产管理业务,抵补存贷利差收益。”杨凯生认为。 

  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银行加速经营渠道转型已势在必行。“比如说,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的分支机构会比现在多;在国内会更多地用无形的网点,即网络银行,来取代有形的物理的网点。当然,物理网点不会消失。但一个必然趋势是,物理网点所办理的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占比会逐渐减少。”杨凯生说。

 

资本市场要更好承担服务国民经济重任 

本报记者 赵洋

 

  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两会上,各方对于“十三五”时期即未来5年资本市场将扮演的角色充满期待。 

  实际上,此前一系列重要政策或文件,已经为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勾勒出愿景。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被市场称之为“新国九条”的意见,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私募市场,以及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新国九条”描绘的愿景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要实现上述目标,让中国资本市场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市场的过渡,较为充分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显然需要很多具体举措。为此,在“十三五”规划研究的关键之年,做好相关规划至关重要。 

  我国当前融资结构依然不够完善,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高,在贷款的经济增长弹性不断下降情况下,必须要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落脚点在于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尤其是要让资本市场成为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重要场所。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税收的5成、GDP的6成,在企业创新中的专利发明占到7成多,但从融资方面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所占比重明显不足。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原理事长陈东征提出提案,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建议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快城商行、农商行上市步伐,尽快疏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同样表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是“十三五”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实际上,过去几年,我国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民建中央在本次两会上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待发展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没有建立转板机制,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民营科技小公司众多,市场薄弱,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板块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场外市场更为薄弱等问题。 

  因此,民建中央提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各层次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着力提升新三板市场的质量、积极完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制度架构、积极开展制度创新等5条建议。 

  当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着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继续提高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强化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在内的市场中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推进监管转型等,也都有望成为未来证券业“十三五”规划的内容。

 

让保险成为民生保障重要一环 

本报见习记者 张末冬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是保险业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后5年,保险业必须破除现有桎梏,积极寻求创新、加大转型力度。 

  对此,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指出,下一步的改革,要“坚持稳中求进,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调结构促转型,强化风险防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瞄准靶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保险业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动力、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抓手”。 

  具体来看,养老保险已经在今年年初取得初步进展。作为养老三大支柱之一,养老金“双轨制”正式破冰,亟待落地。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养老保障方面也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所以,目前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以及完善商业养老保险。有专家建议,前者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广泛建立企业年金,在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也需要相应建立职业年金。而后者,正在讨论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起到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并引导和扶持发展个人养老储蓄的作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形成,养老制度的完善,是“十三五”期间保险业一大发力点。 

  巨灾保险亦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即提出,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但由于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在价格上同时满足投保人与保险公司非常困难。加之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保险市场不够成熟,都导致巨灾保险还停留在少数几个试点城市上。按照保监会的规划,2017年年底前,将完成巨灾保险相关部署工作,推动出台地震、巨灾保险条例,建立巨灾保险基金;2017年至2020年,将全面实施巨灾保险制度,并将其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当中。 

  另外,“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离不开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尤其是加大保障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新发展,大病保险被认为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2012年,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6部委曾经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此后各地开始试点。今年,监管部门还将修订《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完成大病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以此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统筹层次上经办新农合等各类医保服务,从而深度介入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大病保险在27省开展了392个统筹项目,覆盖7亿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要求,今后这一工作将继续推开。 

  除上述内容之外,促进互联网保险规范发展,积极推进保险业参与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强化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与保险关系研究,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推进,也将会是今后5年的发展重点。 

 

构建当代互联网金融体系新格局 

本报记者 李文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中央将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互联网金融在近两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与传统金融融合和塑造新业态上阔步前行,在编制金融业“十三五”规划时应当将其纳入其中。另外,应当明确规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的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两会期间表示,我国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金融紧密联系,有着包容性、大众化特点,在满足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需求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不少监管人士都提出,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引入适度的分类监管,在明确监管主体的同时,加强协调和交叉性监管,在主体监管的基础上兼具功能监管。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对记者表示,金融业的发展规划从“十二五”进入正式轨道,出现了制度化、专业化和定期化的特点,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但有一些异军突起的事件比如互联网金融没有规划到,因此其很可能会纳入“十三五”的规划。所以,应当加强预测研究,特别是趋势性预测和判断,以此为基础做规划。同时发挥规划的指引功能,建立一个规划的体系。 

  “对互联网金融规划一定要是柔性的,要留有空间,因为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没有定型,实际上长出来的可能与规划中的不一样,”黄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就是在创新中迭代升级。 

  正因如此,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就需采取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表示说,应当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另外还要建立第三方机构资金监管机制,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进行监督,市场退出机制也应逐步建立。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细分模式和业态风险并不尽相同,而且发展的规模和阶段不一致,比如已经有近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拿到了央行的牌照,并将业务触角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的支付结算领域,相对发展成熟规范,众筹平台目前已有几十家规模较大,监管部门一直在运作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最具争议、讨论最多的是P2P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P2P平台已近两千家,行业鱼龙混杂,既有陆金所、民生易贷等金融机构成立的正规军,又有从互联网行业跨界而来的平台。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就建议,尽快出台P2P网贷平台监管法规,包含合规性要求、流动性要求和应急机制、投资者权益保护和保险制度设计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也在提案中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摒弃一刀切,实行分级监管。针对规模体量较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不能单方面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来定义监管的松紧。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也应当作为监管幅度调整的重要参考。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关键是搭好行业持续规范发展的框架,在市场准入、流动性以及风险处置机制上进行动态探索,同时着力于整个行业的信息收集共享、数据库、征信评级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将创新交于市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