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经济 > 北京 >

GDP增长约700倍 北京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0-04-20 10:53 类别:北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不断优化调整,开启了从消费城市到工业城市、再从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进而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功能提升 2018年GDP首破3万亿

  据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突破1万亿元,用近60年的时间上了第一个万亿台阶;到2013年突破2万亿元,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万亿台阶;到2018年突破3万亿元,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GDP年均增长9.9%。

  庞江倩也给出了一组更能体现细节的数据:194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8亿元,1978年提高到108.8亿元,从亿元到百亿元用了29年。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2007年迈过万亿元大关,从百亿元增加到千亿元用了16年,从千亿元到万亿元只用了13年。

  从人均GDP上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 2.1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24.4万元,居全国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5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亿元。

  70年来,北京市的变化体现在经济数据变动背后的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李素芳介绍,在全面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面,北京市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2014年以来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23万件,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648家,疏解提升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中认为,北京达到当前经济体量是首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北京有强大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更多力量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的建设。

  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重要阶段,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北京援助雄安新区的4所学校挂牌,“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将于近期启动。

  此外,绿色北京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在压减燃煤、控车减油、工业治污等领域精准发力。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43%。

  产业结构迭代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超七成

  产业结构更趋高端,服务业占比达到81%,比1949年提高40.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2018年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4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

  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1%,与1949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0.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成为全市经济的“压舱石”。

  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主导地位确立,为消费的兴起带来机遇。体现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消费代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卞晶介绍,70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以及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城乡居民从基本的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升级转变。

  具体来看,全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无到有、品质从低端到高端。汽车、移动电话、空调、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

  “居民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体现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卞晶介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于1993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为2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于1985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为23.8%。

  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2018年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32.9%和33.5%,比1978年分别提高19.1个和28.1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当前的表现来看,消费无疑成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角”,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消费也将会一直保持拉动北京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地位。

  民生环境优化 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6.2万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百废待兴,二环以外都是农村,如今北京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李素芳表示。

  据李素芳介绍,1969年10月本市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仅11公里,到了2018年已有运营线路22条,运营里程达到636.8公里,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选择,日均客运量从1969年的2.3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万人次,增长了463倍。

  在涉及民生的就业领域,数据显示,2012-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255.5万人,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从1963年的281.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1.5%以内的较低水平。

  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据统计,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5年的215元跃升至2018年的6.2万元。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制度全覆盖到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年来北京公共服务始终保持领先水平,199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82.2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和9.2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和46平方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