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二五”GDP逼近3万亿 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
时间:2016-03-18 23:11 类别:湖北
调结构,经济在转型——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3.5:48.6:37.9,演进为2015年的11.2:45.7:43.1,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转方式,产业在升级——
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2010年的1:2.32调整为2015年的1:1.56,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产学研,创新在驱动——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893家,发展到2015年的3300家,位居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15个百分点。
重绿色,生态文明在畅行——
全省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十堰、宜昌、黄石、荆州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强定力,“竞进”升腾大气场
新常态绝非一马平川,更不是避风港。
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粗放发展难以为继;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矛盾叠加凸显……
“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发人深省。
全国增速在放缓,湖北的发展还要不要这么快?
曾经,困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
“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作出重要研判。
向外看,我国发展重点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增长模式由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湖北跃上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
向内看,打基础、管长远,蓄势多年,湖北到了大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时候。逆势而进、顺势而为,切合湖北实际,合乎客观规律。
黄金作为,匹配黄金时期。
“结合省情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省经济工作要实现‘五进’,即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2011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进”的姿态不动摇。
“紧密结合湖北实际,以湖北之‘竞进’为全国‘稳中求进’大局作贡献。”2012年底,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省委、省政府领导阐释“竞进”的全局意义。
“要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的经济周期中,顺应规律,要提振信心,逆向思维,竞进提质,效速兼取。”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力量使在“竞”字上。
“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泄气、竞进精神不懈怠、转型升级不犹疑、改善民生不动摇。”2014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深化思路,鼓励干部群众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聚焦“竞进”。
“越是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越要有竞进的姿态。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和压力,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沉着冷静应对,保持战略定力,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2015年一季度的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又一次提神鼓劲。
战,气勇则胜。
滚石上山,靠的是一股子气;拼过冬天,靠的是一股子气。
事非经过不知难。
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其波澜壮阔。正是这一以贯之的“竞”,一浪高过一浪的“进”,关键时刻,打消疑虑、提振士气、昂扬斗志,升腾湖北大气场。
这气场,尽显沉雄大气——
“十二五”,湖北GDP迈过2万亿、逼近3万亿,年均增长10.7%,规模由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千亿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武汉市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过千亿元的市由3个增加到10个。
这气场,激荡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敢于争先,追求卓越;
湖北用竞进之为、解放思想之为、改革创新之为、新本事之为、谋划之为、落实之为、勇于担当之为,努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新实践,加减乘除“以质为帅”
傲雪梅愈艳,凌寒志更坚。
“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7月,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殷殷嘱托。
牢记嘱托,克难攻坚。当年7月底,传达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湖北发展制定了新的“坐标系”和“路线图”,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做好“加减乘除法”,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
加法,加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地方,不做简单的量的扩张——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生产的重型机床设备,几乎全是国内首台首套;大冶特钢每股收益率,连续三年排名钢铁板块上市公司之首。
减法,减得坚决,关得彻底——
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措施,为先进的产能让渡出环境容量、市场空间;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关停任务;以断尾求生的勇气,我省还自我加压,增加淘汰锌冶炼1万吨、铅蓄电池569.5万千伏安时。
乘法,乘出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
武汉、襄阳、宜昌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黄金十条”、“科技十条”触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核裂变”;“城市合伙人计划”让创业者和投资人结成“奋斗共同体”,鼓起梦想的风帆。
除法,让“万家烟树满晴川”不是梦——
实施主体功能区、生态省建设等重大规划;让绿满荆楚,森林覆盖率达41.2%,碳排放交易中心交易量等多项指标全国第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进一步明确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
“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继续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2015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凝聚共识,高举质量旗帜。
今年1月,在广袤的中亚草原,华新水泥塔吉克斯坦工厂首次实现水泥出口。
国内,水泥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化解过剩之痛,华新走向海外,起初却遭遇当地居民抵制。
当花园式工厂拔地而起、没有预想中的滚滚浓烟时,当地居民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华新带来的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塔吉克斯坦总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竞进提质,质为根本。
华新总裁李叶青说,不盲目扩张,坚持质量效益之本,是华新百年基业长青的密码。
新常态,关注的是量与质的统一。
提高发展质量,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在荆楚大地演绎着不同的发展故事。
大武汉,大展雄风——
“两升两降”,结构调整呈现新态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升,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比重降,占比下降3.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升、单位能耗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单位能耗下降9.5%左右。
看宜昌,科学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家,比2010年增加2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地耗、用水量分别下降30%和33%,省级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实现全覆盖。
看襄阳,创新发展——
先后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在14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跃居第20位。
在“一主两副”的带领下,多点发力,多极支撑,荆楚发展量增质更优。
财政实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1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4705.2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5.39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24.3%。
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5年,我省公共财政支出6108.26亿元,比2010年增长1.44倍,年均增长19.5%。
居民收入持续上升,人民获得感增强——
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比上年增长8.8%。
2015年与2010年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收入快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75∶1缩小为2.2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增长9.2%。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但要努力追求高质量、绿色的、民生的GDP。”“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
摆脱“换挡焦虑”,回望来路,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指标的上升,更是科学发展的理性与智慧。
“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方向。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总书记2016年新年贺词,鼓舞人心。
“我省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释放期、综合优势转化期、四化同步发展加速推进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抢抓机遇,着力塑造创新优势、结构优势、空间优势、环境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为荆楚儿女吹响新的奋斗号角。
大视野,大格局。
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五年,迎面走来。
湖北,这方底蕴深厚的热土,面临又一次划时代的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