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经济 > 江苏 >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时间:2020-09-15 16:47 类别:江苏

2019年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0.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增长6.6%。

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607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4%;沿海经济带(连云港、盐城、南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6.5%。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城镇化率达70.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其中轻工业增长6.4%,重工业增长6.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18.2%,集体工业增长0.2%,股份制工业增长8.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2.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长4.3%,民营工业增长9.5%。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13.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4.3%。民间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9.6%。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73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3.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2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公共安全支出855.9亿元,增长3.6%;卫生健康支出905.7亿元,增长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6.1亿元,增长7.6%;住房保障支出476.8亿元,增长7.5%。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8.5万人,在校生187.4万人,毕业生48.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7.4万人,在校生21.5万人,毕业生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3万人,增长0.2%。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060.5万人,女性人口4009.5万人;0-14岁人口1124.6万人,15-64岁人口5759.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185.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12‰,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04‰,比上年上升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08‰,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0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23836元,增长8.6%;经营净收入5636元,增长4.6%;财产净收入4372元,增长16.7%;转移净收入7556元,增长7.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5元,增长8.8%。

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697元,比上年增长6.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329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16元,增长6.9%。

2019年江苏省各地市的表现情况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虽然开篇已经介绍过关于目前我们整理数据的来源情况,这里我还是想要再次做下提醒,目前我们制表使用的2019年度经济数据,并不完全是官方版本,是综合了网络多方参考性较强的数据而成。所以大家看对应数据时,重点在于趋势而不是精准数值。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纵观2019年度江苏省13地市的经济规模数据,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全省经济体量最小的宿迁市,在2019年度地区经济总量也站上了3000亿元的水平。

按照最新的全国近三百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我们认为3000亿元、5000亿元和10000亿元,是现阶段中国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三个重要分水岭。

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下的地级市,尚且处于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尚与地级行政区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按照2019年最新的全国地级市经济总量排名,年度经济总量在3000亿元以下的地级市,全国排名基本在百名开外。

而根据2019年的江苏省各地市经济规模数据显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也已经超过3000亿元。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江苏省内已无弱市。

而相比全部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省内除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四市外的其余九市经济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显然更为值得大家关注。

伴随着中国各区域全面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区域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价值,日益得到凸显。而在此前的推文中,我们曾提到关于地区经济副中心城市的最基础经济门槛要求,能够达到区域中心城市经济体量的二分之一最佳,如果达不到,那么5000亿元的经济体量就是最低的门槛。

同时,按照最新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整体排名来看,年度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超过5000亿元的地市,其全国排名基本可以进入前50强。这也就意味着,该地市在中国区域经济竞技的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地位。2019年度,江苏省内有近七成地市均位于此列。

再结合当下中国主要城市经济规模水平和整体城镇化进程进度,现阶段5000亿元同样是中国中等城市经济规模的一项门槛。经济体量至今仍无法达到该规模的地市,普遍是在土地面积、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活力等一项或多项指标上存在明显短板。而以上任何一项城市经济关键指标上的明显短板,都是影响城市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阻碍。

而依照去年我们提出的中国城市经济等级划分标准,年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可以视作拥有了进入二线城市的经济指标门槛。2019年度,江苏省内共计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6个地市经济规模超过该标准。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地级市30强的入围门槛。在波诡云谲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压力下,能够稳定保持在全国地级市头部10%的阵营,方才能够保证未来长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在全国区域经济增长全面放缓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内有些地市的发展情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接下来我们会逐一做下介绍。

首先自然是省会南京,近几年来该市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增长,在省内乃至国内表现均十分突出。

在之前的浙江篇中,我们就已经把目光侧重点放在了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上,今天我们依旧会重点关注这一指数。根据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度,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72元,居长江三角洲地区27城市第五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27城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前三位的城市为:上海市(73615元)、苏州市(68629元)、杭州市(66068元)。位列第五的南京比第四名的宁波(64886元)尚有514元的差距。

2019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5%,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

除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南京市在另外两项经济数据上同样表现突出:2019年,南京市GDP继续保持8%的高速增长,增幅连续11个季度保持8%及以上,位居东部地区GDP过万亿元城市和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0亿元、增长7.5%,税占比86.9%,增速列全省首位。

南通万亿GDP在即,徐州淮海中心地位稳步上升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长期以来,谈江苏必谈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作为江苏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基础建设等各方面最为发达的地区,长期受到外界高度关注,以上地区也是“苏南模式”的代表地市。

但近两三年间,江苏省内另外两座地市的迅速崛起,同样开始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没错,正是在年度省内经济规模排行榜上,已与上述四市穿插排列的南通和徐州二市。

这其中特别是南通市,其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近9400亿元的水平,有望在2020年收官之时,再次为江苏省增添一座万亿GDP规模城市。

而徐州,则是过去长期以来相较于规模庞大的常住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的淮海地区,未来是否能够由弱向强的重要区域变量。所以以上两市,将成为未来江苏省和整个区域内,长期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这里,我们同样分享一下两市2019年度的主要相关经济数据——

南通:2019年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602.1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4352.5,增长5.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6:49.0:46.4。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8.4万人,增长1.6%,城镇化率达68.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0元,比上年增长8.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17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3元,增长8.6%。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9.3亿元,增长2.2%,其中,税收收入507.6亿元,增长0.7%,税收占比82%。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下降0.9%,改征增值税增长7.8%,企业所得税增长4 %,个人所得税下降18.7%,契税增长1.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2.8亿元,增长10.9%。

徐州: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151.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2.80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886.18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3582.37亿元,增长6.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138元,比上年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0.4:50.1。

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66.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率57.2%,提高2.1个百分点。五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504.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6%,总量占全市比重为49.0%。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2.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6万人,增长0.3%。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6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5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3元,增长9.2%。

关于南通和徐州两座冉冉升起的江苏区域新星城市,我认为两市有以下的相似之处——

其一,区位优势显著。南通市与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隔长江相望,直线距离极其接近,伴随着二城间交通线路的全面打通升级,沪通同城的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而徐州市从古至今都是淮海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在徐州周边,是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这其中,有两个是中国经济规模排名前三的省份,另外两个则是近几年来经济崛起迅速的明星省份。连通苏鲁皖豫四大重要省份,徐州的区位价值同样突出。

其二,人口规模突出。南通与徐州二市能够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拥有较大规模的常住人口,功不可没。截止2019年末,南通市拥有七百余万常住人口,徐州市更是拥有接近九百万常住人口,这些无疑都是未来两市经济规模能够尽快超过万亿的重要保证。

同时,两市目前均拥有较大的城镇化发展潜力。在目前两市的经济规模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是由下辖的县镇完成,未来伴随着各自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增长,人口加速向城区流动同样是大势所趋。

其三,人均收入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同期省内经济发达的宁苏锡常等地市相比,现阶段南通与徐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可供提升。这样一来,对于未来两市社消数据增长同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二市迅猛发展的经济齐头并进的,还有两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之利,长三角各市将全面形成城际高速铁路+市内轨道交通全无缝对接的状态,继而成为世界范围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高的超级城市群。

苏皖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中之重

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 13市均超3千亿 苏州逼近2万亿 南京1.5万亿在即

在过去我们谈江苏必谈长三角。但事实上,作为地区生产总值已近十万亿的超强经济体,江苏省内原本的区域格局板块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从未来十年的江苏区域格局来看,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圈和苏皖城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驱动江苏省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四驾马车。

当然,对于全域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下辖13个地市的江苏省而言,以上四个区域板块彼此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互有覆盖重叠,但并不丝毫不影响其整体效应。

这里,我们不妨把上述的四个区域板块中涉及的江苏地市,再进行一下回顾——

扬子江城市群: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即苏南五市加苏中三市等江苏省内长江两岸的全部地市。

沿海经济带: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即江苏东部滨海的三市。

淮海经济圈:属于江苏省内地市包括徐州、连云港 、宿迁,即江苏西北方向部分地区。

苏皖城市圈(南京都市圈):属于江苏省内地市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即江苏西南方向部分地区。

以上四个板块中,除了东部的沿海经济带真正意义上与安徽省没有直接接壤外,其余的扬子江城市群、淮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事实上都是与安徽省直接相连的。

翻开江苏省的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版图是以一个南北长、东西短,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分布在中国华东地区的。这样的一个省域形态,意味着江苏在向东和向西两个方向上,不仅拥有更长的接壤线,交通成本也明显更低。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受限于地质条件,江苏省东部海岸线虽长,但可供实际利用的并不多。这也就意味着,向西是江苏省在对外发展方向上,最重要的一点。

而安徽方面,全省16个地级市中,有近半数与江苏直接接壤,且两者之间地势相对平坦,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密集的铁路与公路网,使得苏皖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

所以从这个维度讲,安徽未来想要全面融入长三角,必须通过江苏这一重要通道。而江苏想要在经济规模上再上新台阶,同样需要与安徽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对接。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过去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思维限制,重新审视江苏和安徽两省的行政区划,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

在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含港澳台),安徽省以14.0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排在全国第22位,江苏省以10.7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排在全国第24位,浙江省10.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排在全国第25位,上海市以0.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排在全国第32位。

在苏浙皖三省中,事实上任何两省的合计面积,都比多数人想象中更小。举例来说,江浙两省面积合计20.9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体量仅高于陕西省的20.56万平方公里,低于湖南省的21.18万平方公里。如果在全国排名的话,也仅能排至第11位。

而苏皖两省面积合计24.73万平方公里,仅略高于广西的23.76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云南的39.41万平方公里。如果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排名,排名也不过是第9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