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统计局:汶川地震重灾区2017年GDP
时间:2018-11-26 16:53 类别:四川
四川省统计局7日发布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重灾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2247.3 亿元)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
十年来,地震灾区着力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成就显著。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改善优化
(一)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灾区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2247.3 亿元)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2017年实现GDP 1657.5亿元,是2008年的3.3倍,年均增长13.1%,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其中茂县(年均增长15.6%)、汶川县(15.3%)、北川县(15.0%)、平武县(15.0%)、彭州市(13.9%)等地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二)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2017年的13.2:45.9:40.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10个极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19.8:47.9:32.3调整为2017年的12.2:48.2:39.5,第一产业比重降低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茂县、汶川县、彭州市加快工业发展,2017年第二产业占比比2008年分别提高26.6、13.9、11.8个百分点;北川县、都江堰市大力促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至45.1%和55.6%,比2008年分别提高13.4和4.7个百分点;安州区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非农产业占比由62.7%提升至77.5%,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的37.3:35.6:27.1转变为“三、二、一”型的22.5:38.2:39.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2个百分点。
(三)人均GDP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的同时,灾区人均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向前迈进。2017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2188元,是2008年(13836元)的3倍,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比2008年(89.3%)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10个极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732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73元,是2008年(13609元)的3.5倍。分县看,汶川县由2008年的13733元提高到2017年的56829元,北川县由6917元提高到22618元,都江堰市由12281元提高到50654元,什邡市由21498元提高到67955元。10个极重灾县有9个县人均GDP在全省县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茂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分别提升83、33、32位。
(四)财政实力持续增强。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在各项政策引导支持下,灾区财政收入的基础更加夯实,源头更加充沛,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0亿元,是2008年(72.7亿元)的4.3倍。不考虑口径变化,年均名义增长17.5%。分县看,朝天区、昭化区、剑阁县、北川县、青川县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为2008年的10倍以上,安州区、彭州市、汶川县、都江堰市、茂县等极重灾县均为5倍以上。
二、三次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基础更加巩固
十年来,灾区上下狠抓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大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巩固。
(一)农业生产稳定。灾后恢复重建以来,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新建和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加强土地整理、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灾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7年,39个重灾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901.2亿元,是2008年的1.9倍,年均增长4.1%。都江堰市持续提升猕猴桃、粮经、笋用竹、林下中药材四个“十万亩”优质高效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重点县;北川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走精品农业路线成效显著,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3.4倍,年均增长11%;汶川县全力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农畜产品,“汶川车厘子”等拳头产品已经成为当地特色名片,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什邡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青川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
(二)工业稳步发展。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础,用好用活国家同意在汶川地震重灾区率先启动省级开发区新设工作的政策,新建北川、中江、旺苍等20 个省级开发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立足产业发展优势,依托成都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德阳重大装备、绵阳智能家电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招大引强培育建设灾区基础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96.9亿元,总量是2008年(870.5亿元)的3.1倍,年均增长15.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黑水县、茂县、小金县、理县、朝天区、松潘县等工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均为2008年的10倍以上。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96.2亿元,总量是2008年(748亿元)的3.7倍,年均增长10.6%;10个极重灾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4.9亿元,是2008年的4倍,年均增长11.8%。平武县大力打造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活动,2017年接待游客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亿元,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绵竹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建成县级物流中转中心、运营中心、电商集聚中心,以菜鸟物流为主体打造农村物流体系,解决了农村人口网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是2008年的4.5倍;北川县、安州区加快推动旅游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7%和14.5%。
三、城乡建设进度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年来,灾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一)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助农增收致富和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2013年开始在灾区实施新农村建设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灾区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德阳市建成孝德年画村、金花玄郎村等100余个特色生态的聚居点;安州区2017年新建幸福美丽新村35个,总数达到128个,创建省市级“四好村”44个,总数达到73个;平武立足“千年古龙州·华夏报恩城”定位,推进城市修编和农村美化,2017年新建幸福美丽新村30个,桅杆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以地震重灾区6个市(州)所辖的95个城镇为重点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提供省级财政支持、单列用地指标和工作人员编制等方面保障,优化试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灾区一批重点中心镇已建设成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工业、商贸小城镇,并成功申报全国重点镇。2017年末,39个重灾县常住人口1618.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8%,比2008年提升11.8个百分点。都江堰市、江油市、广汉市、什邡市等2017年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57.1%、52.3%、51.0%,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大力实施灾区交通发展振兴规划,完善路网布局,红原机场建成通航,成兰铁路、汶马高速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形。都江堰市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提档升级,市内旅游客运专线、“三绕”都江堰段开工建设,快铁离堆支线、环山旅游公路、成灌高速崇义立交等建成投运,市区智能交通主体工程逐步完善;安州区2017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亿元,完成农村天然气管网铺设290公里,新建村组道路158公里,获评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灾区水利、农田、输电等各项基础设施与灾前相比大幅提升,为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投资消费需求扩大,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十年来,灾区全力以赴促投资、稳增长,狠抓消费、开拓市场,提升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切实增强经济发展韧劲,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一)投资规模稳步扩大。2009年以来,灾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恢复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灾区再绽新颜提供坚实保障。2009-2017年39个重灾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5万亿元。其中,201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23.8亿元,是2008年(1225.2亿元)的4.4倍,年均增长17.9%。灾后恢复重建期间的2009年和2010年,10个极重灾县当年投资总额均超过千亿元,其中2009年完成1145.6亿元,比2008年增长3.4倍。什邡市、绵竹市、彭州市、安州区等2017年投资总额分别为2008年的7.3、7.3、5.4、5.2倍。
(二)消费品市场加快发展。2010年,39个重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2017年接近3000亿元、达到2940亿元,是2008年(737.0亿元)的4倍。39个重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0个极重灾县年均增长16.3%,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2017年都江堰市、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和19.4%,北川县、青川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8.8%和18.4%。
五、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加快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多项民生工程,加强基本生活保障,切实解决就业、上学、看病问题,灾区人民收入不断提升,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共享。
(一)就业面稳步扩大。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支持灾区群众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聚集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信息、房地产和服务外包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安州区广泛推行产业扶贫、创业就业、百企帮百村等模式,2017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8512万元,创业就业1300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9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北川县推广全域旅游带动,拓宽“电商+扶贫”就业渠道,2017年新增城镇就业2336人,转移输出劳动力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二)基本保障坚强有力。北川、平武、青川、汶川、理县、茂县等18个重灾县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四大片区”的贫困县,向每个重灾县的贫困村选派干部进行全覆盖驻村帮扶,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安居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六难”问题。全面推进灾区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阿坝州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实施15年义务教育;什邡市与北京市联合成立京什交流协会,在教育、卫生方面开展常态合作,实现由政府推动向民间协作转型。切实提高39个重灾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能力,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值,灾区无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
(三)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8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802元,2013年跨过2万元,2017年跨过3万元,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年均增长12.4%。2017年,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注: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的3.1倍,年均增长13.2%。10个极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万元大关,其中茂县由2008年的2265元增加至2017年的11707元;汶川县由2745元增加至12243元;北川县由3193元增加至118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