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亚洲 > 伊朗 >

伊朗政經現況

时间:2015-11-30 10:36 类别:伊朗

一、政情現況
伊朗為回教國家,政治體制為政教合一,國家領導人為最高精神領袖(Supreme Leader),擁有絕對權力,由專家會議(Assembly of Experts)成員推舉產生,無任期限制,柯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為首任最高精神領袖,1989年逝世後由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繼任;總統由直接民選產生,任期4年,得連任一次;國會共有290名議員,任期4年,由特定選舉人團選出;另設有憲法監護委員會(Council of Guardian),由12名神學士(Clerics)組成,負責評核前述選舉人團資格以及國會通過之法律。
伊朗前任總統阿瑪迪尼杰(Mahmoud Ahmadinejad)自2005年就任後,施政採行強硬作風,對外因發展核武,造成與美國及歐盟間關係緊張,對內因政治不安與投資不足,致物價與失業率升高,除改革派人士外,保守派內部亦漸有批判政策的聲浪。2009年6月總統選舉阿瑪迪尼杰雖獲勝選連任,但反對派指控選舉舞弊,其政府的合法性及憲政機關的公正性遭到質疑,並引發年輕族群、知識份子及改革派的不滿,造成伊朗人民嚴重分裂,而總統阿瑪迪尼杰與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間的歧見亦日益加深。
2012年3月舉行國會選舉,選舉結果,親哈米尼的極端保守派贏得182席,改革派獲75席,獨立及少數族群分別獲得19及14席,阿瑪迪尼杰總統的政治影響力大幅降低。Global Insight評估,自2009年後,總統與最高精神領袖間摩擦加劇,此次國會選舉被視為是人民對哈米尼與阿瑪迪尼杰間的公投,阿瑪迪尼杰在保守派的內鬥中失利,另伊朗與西方國家在核議題上的態度可能因極端保守派得勢而更為強硬。
2013年6月舉行總統選舉,共有6位候選人參與角逐,在首輪投票中,前首席核談判代表魯哈尼(Hassan Rowhani)以52.5%得票率勝出,由於得票過半,因此無需進行第二輪投票,當選總統,並於2013年8月就職,任期至2017年。魯哈尼屬溫和保守派,採行較務實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力圖減少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但伊朗政策的最終決定者並非總統,而是最高精神領袖和一批神學士革命衛隊(IRGC),未來魯哈尼要如何爭取支持以推動各項改革仍待觀察。
伊朗貪污問題嚴重,根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2012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2)」報告,伊朗在176個國家或地區當中排名第133,與俄羅斯、蓋亞那及宏都拉斯等國家列同一等級。
魯哈尼在內外交迫的局勢下接任總統,未來不論在外交、內政及經濟等各方面議題均將面臨嚴重的挑戰:外交上,如何在核議題與美國、歐盟及聯合國達成協議,取消對伊朗的制裁;內政上,如何爭取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與極端保守派國會議員的支持,推動政治改革;經濟上,如何振興衰退的經濟景氣、解決飆升的通膨、減少失業、提升一向偏低的生產力、吸引外資以加強基礎建設等難題。

二、經濟現況
伊朗境內富藏石油及天然氣,為其經濟命脈,另亦蘊藏煤、鉛、鋅、銅、石膏、鉻鐵等礦產,但尚待開發。2012年產業結構中,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9.8%,工業占46.2%,服務業占44.1%。
伊朗2012年GDP為4,699億美元,人均所得6,150美元。伊朗經濟對石油的依賴頗深,2011年石油收入為1,182億美元,約占GDP比重的二成、占出口總額的82%,經濟結構過度倚賴單一石油產業,使伊朗經濟易受國際油價波動的衝擊,國際能源價格的高低攸關伊朗經濟的榮枯。近年,由於核議題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阻礙外來投資,嚴重影響石油產業發展,2012年原油日產量由2009年的372.6萬桶降至287.5萬桶,EIU預測2013及2014年原油日產量將分別再降至263.4及262.1萬桶。
(一)總體經濟
在國際制裁的影響下,伊朗石油出口逐年下降,貨幣大幅貶值,通膨急遽飆升,經濟重創,2011年實質GDP成長率由2010年之5.9%降至2.6%,而歐盟自2012年7月全面停止自伊朗進口石油,更嚴重衝擊伊朗經濟,導致實質GDP成長率衰退5.4%;展望未來,由於歐美經濟制裁行動持續,石油出口減少,以及高物價壓抑消費支出等不利因素,經濟前景恐不樂觀,EIU預測2013年經濟持續衰退2.6%,近期魯哈尼總統展現誠意與西方國家協商,可望逐步放寬制裁,2014年實質GDP成長率有機會回復成長1.1%。
(二)通貨膨脹
伊朗物價一向偏高,2010至2012年CPI年增率分別為10.2%、20.6%及19.9%,2012年1月伊朗央行(CBI)將存款利率由12.5%大幅調升至21%以抑制通膨,但無成效,在歐美經濟制裁情況下,物資短缺,伊朗幣里亞爾(Rial)貶值達三分之二,通膨日增,2013年6月CPI年增率達到45%的高點,EIU預估2013全年CPI年增率為40.5%;展望未來,由於核議題談判略有進展,貨幣貶值幅度縮減,使得通膨壓力稍微舒緩,EIU預測2014年CPI年增率可望降至28%,通膨依然嚴重。
(三)財政情況
伊朗政府於2010年改革補貼政策,減少財政支出,財政收支有改善的跡象,2010與2011年財政盈餘占GDP的比率分別為1.5%及3.2%;2012年歐盟的石油禁運制裁造成石油出口收入銳減65%,由1,182億美元降為413億美元,財政收支因此由盈餘轉為赤字,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達5.5%;展望未來,若歐美制裁不解除,財政收支恐難改善,EIU預測2013及2014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分別為4.1%及1.5%。另伊朗政府負債輕微,2012年政府負債占GDP比率僅18.4%。
(四)就業情況
伊朗失業情況一向嚴重,受美歐制裁及經濟疲弱的影響,失業率持續上升,2010至2012年分別為13.5%、14.1%及15.5%,EIU預測2013及2014年失業情況將持續惡化,失業率分別為16%及15.3%,失業問題依然嚴重。
(五)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伊朗擁有大量的石油出口收入,經常帳多半維持順差,2010與2011年經常帳順差占GDP的比率分別為6.5%及10.3%;2012年由於歐盟禁運石油、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出口大幅減少779億美元,經常帳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經常帳逆差占GDP的比率為2%;展望未來,若美歐制裁行動無法解除,經常帳逆差的情況恐將持續,EIU預測2013及2014年經常帳逆差占GDP的比率分別為2.2%及2.1%。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伊朗2012年外債較2011年減少43億美元至148億美元,外債占GDP的比率為3.2%,占出口比率為19.5%,債負比率為1.7%,短期外債占總外債之比率為62.8%,短期外債占外匯存底之比率為16.8%,外匯存底為711.1億美元,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為10.4個月。綜合而言,整體外部流動能力尚屬充裕,但在國際制裁下,伊朗資金的匯出與匯入越來越困難。
(七)匯率
由於伊朗央行嚴控外匯交易,伊朗幣匯價一般分為黑市與官方兩種價格,且兩者差異甚大,官方匯率可能高估幣值達百分之五十。2012年初,伊朗央行官定匯價在一美元兌換12,260伊朗幣,受到歐盟石油禁運制裁的影響,伊朗幣重貶,目前黑市與官方兩種價格已漸趨相近。
近年伊朗內部政治不穩定,境內資金持續外移,加上歐美持續擴大經濟制裁,導致伊朗匯市崩解,幣值重貶,2010至2012年底伊朗幣兌美元官方匯率分別為10,353、11,165及27,661;展望未來,由於美歐制裁行動持續,Global Insight預測,伊朗幣仍呈現貶值趨勢,2013與2014年底兌美元匯率分別為31,690及36,695。
(八)外人投資
受到美國、歐盟及聯合國的制裁,歐美國家凍結伊朗企業或個人之金融資產,使得資金自伊朗匯出或匯入的難度升高,因此外國企業減緩赴伊朗的投資,甚至將資金外移,嚴重影響伊朗石油產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依Global Insight數據顯示,2010年伊朗外人直接投資(FDI)淨額尚有29億美元,占整體GDP比重0.7%,但至2011及2012年外人直接投資淨額已降至零。
(九)評等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雖曾於2002年5月給予伊朗國家債信等級(B+),由於伊朗與歐美關係陷入緊張態勢,伊朗國家風險升高,自2008年4月以後未再繼續核予伊朗國家債信評等;標準普爾(S&P)及穆迪(Moody’s)均未核予伊朗國家債信評等。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最新「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伊朗的競爭力在全球144個參評經濟體中排名第82位,較前次評比退步16名。

三、對外關係
(一)外交政策
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外交政策中立,阿瑪迪尼杰總統就任後,與西方各國關係惡化,惟積極發展與第三世界及中國大陸之合作。在核議題發生後,伊朗逐漸被國際社會所孤立。
(二)伊朗核武議題引發國際制裁
2006年伊朗重啟濃縮鈾計劃後,聯合國安理會分別於2006年12月、2007年3月、2008年3月及2010年6月四度決議,要求伊朗在限期內停止所有與濃縮鈾相關的活動,並實施經濟制裁。隨後,美國及歐盟亦陸續對伊朗提出更嚴厲的制裁方案
2010年7月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制裁伊朗法案,包括:1. 將提供伊朗燃料的企業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2.對投資伊朗能源領域的公司予以懲罰;3.美國金融機構不得與被列入黑名單的伊朗個人或企業往來。8月16日美國再追加另一制裁方案,進一步限制涉及伊朗核武或恐怖活動之國外金融機構與美國往來,甚至關閉其分行,迫使外國企業在美國與伊朗之間做選擇。
2010年7月26日歐盟通過對伊朗制裁方案,包括:1.禁止向伊朗能源行業出售設備、技術和服務;2.禁止向伊朗出售用於常規武器的軍民兩用物資;3.加強控管與伊朗有聯繫且在歐盟境內辦理業務的銀行,並禁止其開設分支機構。
2012年1月23日歐盟外長會議通過逐步減少進口伊朗石油及相關產品,自7月1日起全面停止自伊朗進口石油,並凍結屬於伊朗中央銀行的資產,以最嚴厲的經濟手段制裁伊朗發展核武。
2012年3月15日全球最大電子支付系統「環球銀行財務電信協會」(SWIFT)中止伊朗25家銀行的匯款服務,配合歐美制裁行動,癱瘓伊朗石油產業的資金流通。
2012年10月14日歐盟外長會議通過新的制裁方案,追加在金融、貿易、能源和運輸等限制性措施。
2013年6月3日美國再度提出新制裁方案,針對與伊朗進行外匯交易、或是管理境外里亞爾帳戶的外國金融機構進行制裁,企圖將德黑蘭孤立於全球金融體系之外。
在國際制裁的影響下,伊朗貨幣大幅貶值,通膨急遽上升,經濟發展日漸萎縮,迫使伊朗政府走向談判桌,自2012年4月開始數度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等六個國家(P5+1)針對核武議題召開談判會議,然均無具體成效。
近期伊朗核武議題漸露曙光,2013年9月初伊朗總統魯哈尼主動釋出善意,表示希望儘快與西方國家就核武爭議達成共識;9月2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聯合國大會演說中表示,願意透過外交途徑與伊朗解決核武爭議,突破長期的制裁僵局;26日兩國舉行自1979年以來的首度外長會議,伊朗表達願意磋商限制濃縮鈾;27日歐巴馬與魯哈尼通電,雙方同意加快談判進程,以化解伊朗核計畫引發的爭執,這是34年來美、伊兩國元首首度透過電話直接溝通。
2013年10月15-16日伊朗再度與六國在日內瓦協商,表達其核子和平用途的立場,並希望在一年內與各國達成協議,被視為歷年來最有進展的一次協商會議。
(三)對外貿易
伊朗之主要出口國有中國大陸(22.1%)、印度(11.9%)、土耳其(10.6%)、南韓(7.6%)及日本(7.1%)等;主要進口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2.9%)、中國大陸(13.7%)、土耳其(11.7%)、南韓(7.4%)及德國(3.7%)等。我國與伊朗貿易情況一向不對等,2012年我對伊朗貿易逆差約8億美元,主要出口塑膠製品,主要進口石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