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GDP从世界排名十三升到第五,要成为下一个中国?
时间:2017-09-22 11:18 类别:印度
近日,印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媒体的关注,关于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众说纷纭。无疑,印度的经济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印度经济的发展状况,真的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印度不是一个现代国家
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非常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在经济学上,印度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比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印度央行行长的拉古拉迈·拉詹。拉詹可能会在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总体来说,印度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印度离现代国家的概念还很远,这对他自身的经济发展是有影响的。为什么说印度不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首先,中央与地方高度分离的社会和治理结构。印度未来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即未发展先乱。印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太小,没有集权,各个邦各自为政。联邦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是管理国家一个好的方式,但是这应该是一个集中基础上的分散。事实是,印度从来就没有集中过。许多印度人会认同自己是各个邦、各个种族、各个宗教的人,而不是印度人,他们可以说没有国家的概念。要说的话,对印度国家的认同感应该是70年代后期开始加速形成的。印度现在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民众的需求也很低;一旦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后,社会的需求就会加大。到时国家无法去满足民众的各种需求,社会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动乱,那么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这个局面,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而且他们有共识去控制这个局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如同最近审判所谓宗教领袖而造成的骚乱所反映出来一样。
其次,印度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市场。大家都知道,印度除了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等问题突出以外,税收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辆货车需要从一个邦运到另一个邦,它每过一个邦就会收一个税。可想而知物流成本是相当高的。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印度一些做物流的企业就致力于设计最优路线,解决各邦收税问题。一般国家物流企业考虑的是距离问题,而在印度考虑的是税,这个很有趣。
莫迪是一个古吉拉特人,永远记住这一点。古吉拉特人在印度被认为是好斗的、固执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有魄力,有执行力的。莫迪在很多政策上的推行中都展示了他的执行力。如莫迪意识到税收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他果断地进行了税费改革,试图解决这一局面税收问题使印度国家内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市场,没有一体化市场,那谈何现代国家的概念。
印度经济
国内一提印度经济,总是喜欢用这一句“中国GDP总量是印度GDP的五倍”,但是有一点却被国内媒体故意忽略了:十年前印度GDP是处在世界十三、十四的水平,现在很快就世界第五了。虽然不能跟中国相比,但是放在世界上,这也是一个很快的速度了。
比如印度著名的企业BAJAJ,他有自己的技术优势。他们的三轮载人摩托车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一年有近千万的出口量,满大街都是,蝗虫一样。这一点中国确实比不上,中国的三轮摩托车企业也坦诚,BAJAJ确实有一些先进的技术是国内不具备的。
土地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但是,印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产权。在采访的过程中,程诚反复强调,土地产权是一切的基础,土地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很难实现经济起飞。
土地产权是经济起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各国致力于从贫困走向繁荣,基本上成功国家的经验有一点就是要坚持土地改革,一定要产权明晰。无论私有还是国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交易体系,不然一切城市化、工业化都谈不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提起土地改革,就不得不说印度的农业了。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工业和制造业来说是要强大的多。没有强大的农业也不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起飞十分困难。如果提高不了农业的生产率,这将会耗用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工业所需的人口量就会大大减少。这样一来,第一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第二农业生产效率和工业生产效率差过大,就会在国内形成剪羊毛效应,农村不断地被城市剥夺。总之土地产权不明晰,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农业上,工业哪来的土地和劳动力搞发展呢?土地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印度经济要想发展,土改很重要。
此外,劳动力解决不了,制造业、加工业的发展就很困难。我们不能把人口等同于人力资源。印度的教育两极分化很明显,没有中间部分,导致印度文盲率高。做产业工人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识字,有一定的文化;第二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不要有恐惧情绪;第三则是要有集体协同工作的观念。印度想要发展,在这方面就还需要继续加强。
印度要做大蛋糕,而不是切大蛋糕
印度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劣势,就是没有赶上全球产业链形成的最好时机。真正的全球产业链是欧美国家的资本、东亚地区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再部分辅以其他不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构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这个网络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到了21世纪初有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营商网络,也是一个硬基础设施的网络。无论是产业链转移还是产业转移,都需要在一个新地方建工程、修路、建电站、培训工人,这就需要一笔巨大的投资,而印度错过去了。
因此,印度若想要成为下一个中国,需要花长久的时间和精细的策略。其次,需要投入一笔巨大的资金。而印度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只能依靠他人投资,比如西方国家。事实上,程诚认为印度只有依靠中国,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投资国,预计去年总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800多亿美金,同时还是对不发达地区的第一大投资国。只有中国才有资本、技术和生产能力转移给印度。如果中国不转移,印度的工业和制造业就发展不起来。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只能一步一步来,是不能跳过去的。妄想跳过某一步,都会导致失败。
从根本上来说,印度在经济上最大的劣势,就是相当依赖西方资本。而中国已经过了这个时代,成为了一个依靠自有资本进行产业投资、装备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印度和中国在发展上是有代差的。
此外,印度在战略上不断走向美日,是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当今的世界,不再是西方七国集团主导天下的时代,全球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三分之二。在这种局面下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更紧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贸易秩序和全球贸易结构,而不是依靠大国妄图剥削发展中国家。印度应该立足于做大蛋糕,而不是切现有的一块大蛋糕。
“八百个印度人,一千种观点”
印度本身对一带一路是不反感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印巴势不两立,而印度意图成为南亚的老大,成为地区霸主。印度提出“香料之路”、“季风计划”等也是想要在南亚市场继续统治地位。但是,印度在南亚又是臭名昭著的,他的许多行为都不是一个大国所为,比如对尼泊尔的石油禁运。印度担心中国的高速发展,对南亚其他国家造成影响,这是印度自身战略的误判。
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一些印度媒体的观点。在印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八百个印度人,有一千种观点”。正如前面所说,印度人没有印度人意识,他们是各邦的、各种族的、各宗教的。因此印度媒体的许多观点政策都不一样,都不能代表印度的主流民意。印度是没有主流民意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战略定力,不要过于为他所左右,我们要积极接触印度,去主动塑造其政策和战略的形成。
目前中国在印度有大量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诸如互联网金融、物流、房地产、高科技行业等。印度的人口多,市场大。永远不要低估企业家的眼光。程诚提到,他不觉得中国企业是去印度撒钱的。总体来说,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很高,他们对利润和成本非常敏感。另外,中国企业对比较恶劣的营商环境,适应力更强,更会生存和经营。中国企业家在印度一定会有所发展,程诚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