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死背」的以色列教育,如何在 20 年內培養 10 位諾貝爾獎得主?
时间:2015-11-30 10:27 类别:以色列
台灣長達幾十年的大學聯考,其背景是配合台灣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發展路徑。聯考背後的教學理念和邏輯,代表的是傳統製造業工廠思維:舉凡學生填入正確解答,就可破關;出了社會,只要用書本的標準答案,這個國家的大工廠,就能順利運作;每個人都是小螺絲釘。
因此,聯考的教育目標是專門在訓練聽話、服從等級制度的「工廠作業員」;強調的是冰冷 SOP 的唯標準答案和僵化的作業程序。
這種教育制度符合傳統工業模式的需求,卻是壓縮創意空間的殺手。當時,國民黨的威權思想,透過一味講求背誦、填鴨標準答案的聯考機制,灌輸到每個人的腦袋中。
為此,支持聯考的人是否要認真思考,台灣將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路徑,真要返回傳統發展老路?有條件嗎?
去年春天的採訪機會中,我再度深入了以色列的軍隊和學校教育。對於一個被敵人威脅、包圍 60 多年的小國,照理說,應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權威,學習亞洲威權教育,領導人民對抗敵人!
但以色列卻正好相反。從孩子小時,以色列父母就提倡「放任教育」。這種放任教育非百分之百的縱容不管(但程度也不小啦),而是主張孩子應該依照其天賦和興趣,自由發展,無須強制灌輸大人「應該認為、為他們好」的知識、訓練。
以色列人認為,唯有自由的揮灑空間,才能讓孩子的創意發揮到無限大。
以色列教育拒絕死背或「考試定能力」,拒絕給予孩子「正確的標準答案」(考試題目不考「是非對錯」),務實(現實)的以色列人更強調實務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色列父母和孩子認知的「教育和學習」,就是不斷發問問題(無論小孩或大人都是),並藉此不斷學習解決問題。父母教導孩子,要盡情享受邁向成功的「過程」;為此,以色列孩子會絞盡腦汁,解決難題。過程中,孩子就會不斷迸發創意的能量。
耶路撒冷一所中學校長曾反問筆者:「什麼是創意?」,他頓了一下自答說:「就是不按牌理出牌!突破框架思考(thinking out of box)!」
也因如此,以色列的教育環境中,絲毫不見權威色彩。魏茲曼研究院一位資深研究員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告訴我:「等級權威是扼殺創意的最大來源」。在不需要敬禮的以色列軍隊中有一條規範還明令,「若長官下的命令屬於明顯違法,士兵可自行判斷,予以否決長官命令」。這種環境培養了以色列人自由思考、獨立判斷的天性。
對習慣權威教育和標準答案的亞洲人而言,不畏權威的以色列孩子完全是「沒大沒小」、粗魯野蠻、天不怕地不怕、腦袋「太跳 tone」。以色列教育和社會為何如此強調創意、否定權威?除了猶太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文化背景外,或許也和以色列的環境有關。
以色列人口只有 800 萬人,面積只有台灣 2/3。強調大量生產的製造業,在以國缺乏龐大的市場腹地和勞動力供給。為了生存,以色列必須走向「腦力」發展。
1948 年建國之初,一邊打獨立戰爭、一邊治國的以色列首任總理班古里安瞭解到,以色列要生存,除了靠強悍的國防,還需靠兩大支柱:教育、研發。
班古里安認知到,以色列必須利用人力資本的累積、大量投入研發和資本累積機制,依恃品質精悍的人才和研發,讓經濟發展提升到新層次,而非只單靠投資、土地、人口、出口等傳統經濟力量推動。
時至今日,教育支出占以色列 GDP 的 6%以上;研發支出約占 GDP 的 4.8%;國防支出占 GDP 的 5.64%。
這三大支柱才是以色列人自己創造出的「奶與蜜」。這也是以色列在過去 20 年內,誕生出 10 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關鍵密碼!
從以色列教育和國家發展的案例中,我們必須深思,台灣國家未來的究竟要走什麼樣的路,經濟發展要用什麼模式運轉,「因此」需要怎樣的教育制度?若這一個關鍵點沒認真思考透徹,即便重回聯考的老路,依舊無法解決台灣目前的發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