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国经济 > 亚洲 > 中国 >

关注2016信贷资产质量:不良升势能否“见顶回落”?

时间:2015-12-23 10:08 类别:中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来自银监会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36 亿元,不良率高达1.59%。 
  2016年即将到来,银行业不良率上升趋势能否得到有效遏制?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升势会否出现“拐点”? 
  经济增速下降促动风险释放 
  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速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不良率见顶回落,大体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触底回升,实体经济基本面向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过剩产能得到实质化解,亏损面得到遏制;三是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得到恢复,银行不良贷款得到快速处置。 
  从内外环境来看,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难言乐观。处于新常态中的中国经济,经济增速换挡运行,从高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轨道,中国经济将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 
  中国银行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认为,2016年中国对外出口依然面临不少挑战,总需求较弱,产能过剩问题持续,企业盈利不佳,产业投资恐难有力恢复,由地方债、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依然值得关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不确定性。中行课题组预计,2016年GDP增长6.8%左右,较2015年小幅放缓。 
  2016年,产能过剩仍将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受前期产能过快扩张、房地产低迷、外需不振、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产能过剩问题将持续存在并不断蔓延。目前,高炉、浮法玻璃、焦化等企业开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产量持续负增长,相关行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仍处于被动去库存状态。中行课题组预计,产能过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此外,2015年以来,部分省份经济增长困难增大,GDP增速继续显著放缓,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区域经济下行甚至失速的风险不断上升,不排除2016年部分省份经济更趋困难的可能性。 
  当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时,信用风险的释放速度将随之加大。业内普遍认为,“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金融将进入风险集中释放期。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2016 年末,不良贷款率将上升至1.94%。 
  制造业仍是不良“重灾区” 
  2016年,不良资产还将向各地区、各行业蔓延。目前看来,江浙等沿海地区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较严重。如果后续银行业不良贷款形势继续恶化,哪些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会更快呢?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对62位来自商业银行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华南地区,选择华南地区的受访者占22.58%;排在第二梯队的有东北、华北、华东地区。未来,华南珠三角、华东长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银行不良贷款潜在高发区。 
  业内专家认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更为发达,民营经济更为活跃,融资更为活跃,经济结构调整较快,经济活动风险偏好较高,相应地不良贷款比率也更高。而东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不良率却进入高发行列,导致这一地区的不良贷款更不容易化解。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6年制造业下滑压力尤其明显。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在出口增速放缓以及国内经济下行等市场因素挤压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竞争优势逐步下降以及市场空间扩张有限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与盈利下降并存的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工业利润增速一直在零增长左右徘徊,没有明显起色。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万亿元,总比下降1.7%左右。 
  业内专家多认为,明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继续放缓,制造业给银行造成坏账的风险不容低估,预期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 
  目前业界普遍预期未来不良贷款率会继续上升,但总体来看,银行业资产充足水平和质量较高,拨备覆盖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风险抵补和损失吸收能力较强,不良贷款仍在可控范围内。 
  同时,多位专家也指出,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3%至5%的不良贷款率相比,我国的不良贷款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伴随银行业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在逐渐增强,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也在增强。 
  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让银行业产生深刻变化,银行业正在告别高增长、高息差、高利润的“三高”时代,但同时也应看到,新常态也为银行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央行近期公布的一份工作论文指出,文化娱乐、旅游、家政服务、环保设备、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逐步显现。当前,服务、科技、绿色等产业正在高速成长,有些甚至在加速增长,可以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撑。 
  业内专家也表示,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陆续出台,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及自贸区建设逐步推进也将给银行业务创新带来新机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