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时间:2015-12-11 15:33 类别:中国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对外经济贸易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崛起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威胁,有人说是机会,也有人说是世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这些说法究竟哪一种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就不难得到真实客观的结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对世界经济也具有积极影响,并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开拓了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 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开拓了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这一成就的取得,是通过本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的方式取得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首先,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876亿元,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9.4%。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 表1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位 次 GDP总量(现价) 占世界的比重(%) 世界总计 408878 100.0 美 国 1 116675 28.5 日 本 2 46234 11.3 德 国 3 27144 6.6 英 国 4 21409 5.2 法 国 5 20026 4.9 意大利 6 16723 4.1 中 国 7 16493 4.0 西班牙 8 9914 2.4 加拿大 9 9798 2.4 印 度 10 6919 1.7 其次,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改革开放的1978年相比,有些重要产品不仅产量大幅增加,而且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谷物、棉花、菜子油、肉类、钢、煤、布、水泥、化肥、电视机的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1.6倍、8.7倍、7.0倍、8.7倍、8.7倍、2.7倍、3.8倍、14.9倍、5.1倍和141.8倍,且这些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有些重要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发电量由1978年的世界第7位上升至第2位,原油产量由第8位上升至第2位。当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仍然较低。 表2 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产品名称 单位 1978年产量 1978年位次 2004年产量 2004年位次 谷 物 万吨 26546 2 41357 1 棉 花 万 吨 217 3 1896 1 油 菜 籽 万 吨 187 2 1304 1 肉 类 万 吨 856 3 7443 1 钢 万 吨 3178 5 27205 1 煤 亿 吨 6 3 16 1 原 油 万 吨 10405 8 17473 6 发 电 量 亿千瓦小时 2566 7 21140 2 布 亿 米 110 1 420 1 水 泥 万 吨 6524 4 97000 1 化 肥 万 吨 869 3 4469 1 电 视 机 万 台 52 8 7329 1 再次,对外贸易升至世界第三位。200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至11546亿美元,扩大了56倍,在全球的位次由第二十七位升至第三位。其中,出口额由98亿增至5933亿美元,扩大了61倍,位次由第二十八位升至第三位;进口额由109亿美元增至5612亿美元,扩大了52倍,位次由第二十七位升至第3位。 表3 2004年世界前十位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位次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位次 进口总额 位次 世 界 180950 88800 92150 美 国 1 23454 8190 2 15264 1 德 国 2 16323 9148 1 7175 2 中 国 3 11546 5934 3 5612 3 日 本 4 10200 5655 4 4545 6 法 国 5 9151 4510 5 4641 4 英 国 6 8076 3456 8 4620 5 意大利 7 6951 3461 7 3490 7 荷 兰 8 6787 3588 6 3199 8 加拿大 9 5978 3220 9 2758 10 比利时 10 5961 3089 10 2872 9 第四,吸收外资总额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看,截止2004年12月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利用外资十分有限,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有125亿美元。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看,自1993年以来,中国每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连续12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连续6年位居全球前列。从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看,中国引进外资的来源,已由改革开放时的亚太国家和地区占90%以上的状况,发展到今天的外资来源多元化的局面。目前,全球超过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投资,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的450多家已在中国投资,部分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地区总部。 第五,外汇储备居连续多年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到1978年外汇储备也仅有1.67亿美元,远低于同期韩国的27.4亿美元、泰国的19.7亿美元和菲律宾的17.5亿美元。在改革开放前,外汇收入制约着中国原材料的进口,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引进。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外汇收入开始好转,特别是1993年以后,外汇储备更是迅速上升。到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50亿美元,首次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1996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到2005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7690亿美元,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为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国际信誉以及保持经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 第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六位。2003年,中国接待外国游客、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297万人次,比1978年扩大18倍。旅游外汇收入174亿美元,比1978年扩大275倍,位居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六位,比1978年提高二十五个位次。 第七,科教文卫事业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5%,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0.7%的水平。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专业技术人员为2775万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28万人,均居世界首位。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2003年,中国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为88.4%,高于世界79.1%的平均水平;教育指数为0.84,高于世界0.77的平均水平。 中国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保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1.6岁,高于世界67.1岁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有各类医生535.4万人,居世界首位。 第八,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居民收入看,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而1978年仅为316元。从居民消费支出看,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分别占56.7%和69.6%,至2004年已下降到37.73%和47.2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九,随着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2001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在该组织中的特别提款权份额由过去的46.9亿(约合61亿美元)提高到63.7亿(约合83亿美元),使中国在IMF中的位次由原来的第11位上升到了第8位。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提高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完整性和影响力。 (二)中国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回顾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通过本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而不是通过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方式取得的。 首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起,中国的改革逐步展开。第一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的“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二步,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1年,确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982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私营经济、三资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7年,强调要抓紧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中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进入新世纪,中国又开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的体制创新活动。 其次,对外开放的战略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相对封闭的中国,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978年以后,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目前看,对外开放至少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个方面,加入国际经济循环虽有受制于人的风险,但总体看是利大于弊。一是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在改革开放时,资本和资源相对稀缺,而劳动力极为充裕;发达国家则有富余的资本,以及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则有富余的资源。二是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属于低收入国家。2002年达到了970美元,步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使中国实现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拉平效应使中国人逐步变得富裕起来。 第二个方面,使得中国与世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如果中国经济发生大的波动,也会影响到世界经济。因此,外部势力冲击中国经济的成本提高了,从而降低了其冲击的意愿;二是对外开放带来了外界在中国利益的增加,也增大了外界通过非经济手段冲击中国的成本,降低了外界使用非经济手段冲击中国经济的可能性,从而使中国相对减少在这方面的防范支出;三是对外开放还使得中国对外界和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加,沟通的渠道增多,使由于误解而引起的对抗机会下降。 再次,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一是除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与外界基本上没再发生过军事冲突;二是虽然目前还存在台湾问题,但没有发生过对经济建设有影响的国内战争;三是除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外,没有发生过足以对经济发生影响的社会冲突。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全球经济中的中国色彩将越来越强。但需要客观的指出两点,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长。正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之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是我们也应客观的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贸易总量及贸易顺差来观察等方面,其影响均是有限的。 (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贸易总量及贸易顺差等方面来观察,其影响均是有限的 首先,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尚不足以对世界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总值的4.0%,大大低于美国占28.5%、日本占11.3%的比重。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还不足以对世界进出口市场产生冲击。一是从出口和进口总量来看,2004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7%和6.1%,均列世界第三位,大大低于美国占9.2%和16.6%、德国占10.3%和7.8%的水平。如果从中国对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出口额占美国、欧元区和日本GDP的比重来看,分别只有1.1%、1.2%和1.6%,可见中国的影响力是很小的。二是从进出口增速看,近年来,中国出口增速加快,但进口增速更快。2000-2004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4.2%,而进口增长25.7%,这一增速远远高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时期的进口平均19%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不同,中国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原材料、能源的进口,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中国在努力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与重要原材料的引进。三是从贸易顺差看,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虽在不断扩大,但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0-2004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241亿美元、226亿美元、304亿美元、255亿美元和321亿美元,与同期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为日本的24.2%、40.8%、38.2%、28.7%和28.9%;分别为德国的44.1%、26.4%、24.2%、17.4%和16.3%。四是从出口结构看,中国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加工贸易约占全部出口的55%以上。中国出口一半多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真正的国内原材料和以此为基础的制成品出口不到一半。所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可比性。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中本身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如果按一般贸易出口计算,中国出口在世界贸易的比重不足3%,影响力更有限。 表4 最近几年中国进出口增长情况和出口结构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进、出口情况 出口增速(%) 27.8 6.8 22.4 34.6 35.4 进口增速(%) 35.8 8.2 21.2 39.8 36.0 净出口额(亿美元) 241 226 304 255 320 出口构成 一般贸易(%) 42.2 42.0 41.8 41.5 41.1 加工贸易(%) 55.2 55.4 55.3 55.2 55.3 再次,中国还不能对全球资本流动的走势构成实质性影响。从全球资本总流动看,一是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总量上,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流量的比重不足10%。二是全球资本流动,除了外国直接投资外,还包含证券投资、银行信贷以及双边和多边转移等形式。2004年,中国吸引到的各种外资总额为641亿美元,仅为美国的4.4%。因此,中国从资本流动渠道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极为有限。 第四,在目前中国汇率体制下,中国还难以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对世界总体价格水平产生影响。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美元霸权下的“中心??外围”架构。这种体系不同于金本位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必然来自于“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的单向传导。但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广为接受的国际货币,而是还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边缘,从而不具备向世界传递本国价格水平的能力。 第五,中国能源消费对世界的依存度小,不足以对国际能源市场供需状况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反复攀升。而国际上有些人把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原油消费的增长。而这种观点不是客观准确反映中国能源消费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实际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始终将“立足于国内、节约优先、效率为本”作为本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因此,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的确不断扩大,但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不仅低于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小于世界人均水平。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但能源消费仅增长4.8%;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2004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1.08吨油当量,为世界平均水平1.63吨油当量的66%,是美国人均8.02吨油当量的13.4%,日本人均4.03吨油当量的26.7%,英国人均3.82吨油当量的28.1%;中国人均装机仅0.3千瓦,为美国人均3千瓦的1/10。此外,中国能源消费对外界依存度小。根据有关部门公布是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能源自给率为94%,对外依存度仅为6%;2004年,中国原油净进口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是美国进口原油量的23%,日本进口原油量的56%。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和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政策这两个方面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1、在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积极影响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4%,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排名第二。 2000-2004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1%,仅次于美国的29%,排名仍为第二。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到2.4%,美国增长仅0.8%,欧元区增长仅1.7%,日本增长0.2%。在此情形下,中国经济却保持了7.5%的快速增长,从而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表5 中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汇率法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GDP总量(2000年不变价,亿美元) 世界 315833 320163 326063 335277 348017 中国 10807 11618 12582 13765 15073 美国 97648 98153 100320 103430 107981 GDP增速(%) 世界 4.0 1.4 1.8 2.5 3.8 中国 8.0 7.5 8.3 9.4 9.5 美国 3.7 0.5 2.2 3.0 4.4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美合计 35.2 30.4 53.1 46.6 46.0 中国 6.6 18.7 16.3 12.8 10.3 美国 28.6 11.7 36.7 33.8 35.7 其次,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看,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1990-2004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对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8.4%,美国的贡献为18.4%。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3大商品贸易国和第9大服务贸易国。 从进口方面看,由于经济稳步增长,中国国内的进口需求十分旺盛,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1990年到2002年,中国货物进口额近2万亿美元,年均增速约为14%,高于同期中国GDP增速近5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货物进口额为5612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进口额的6.1%,居世界第三位,位居前两位的美国和德国分别占16.6%和7.8%。2004年中国分别从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进口了447亿、701亿、943亿和630亿美元的货物,为这些国家创造了许多生产和就业机会。以美国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447亿美元的货物,从而为美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5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此外,中国巨额的进口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市场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扩大了世界各国商品的销路,为各国生产的持续进行创造了关键性的条件,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从出口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总体上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出口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即中国主要还是依靠低价竞争和数量扩张来推动出口发展。这种粗放型增长,对中国自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对外,中国制造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品投放到各国市场,有效地改善了世界经济的供给结构,为各国消费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质量。正如世界银行所指出的:“如果美国从中国以外国家进口同样商品,美国消费者每年需要增加140亿美元的额外支出”。中国之所以能够为改善世界经济的供给结构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资料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1188美元,不足发达国家的3%,相当于亚洲“四小龙”的5-6%,不到亚洲“四小虎”的50%。 再次,中国在成为国际资本重要的投资国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资本的流出国,对推动国际资本流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吸引外资角度看,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世界资本找到了投资机会,而且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到2004年,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截止到2005年8月份,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了6000亿美元;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累计的企业超过53万家,外商投资企业遍及制造业、服务贸易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几乎所有行业。与此同时,多数来华投资的外商都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日本投资促进会调查显示,日本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盈利;根据OECD的一项研究表明显示,在美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中,美国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从中国获得平均33美分的利润,大大高于在美国投入1美元而仅平均获得11.5美分的利润。 从对外投资角度看,中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对外投资也保持较快的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一个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开放格局。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巨大的外汇储备无疑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稳步增长的强有力的保证,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贡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2位。一方面,这些储备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购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债,为这些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些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8月份,中国购买美国国库券2480亿美元,占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购买美国国库券总额的12.0%,占同期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33.0%。另一方面,这些储备也为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后盾。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涉外投资政策法规的规范和完善及全面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对外投资已开始起步。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4年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04年,中国就对外直接投资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尽管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尚比较小,但发展很快,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被列为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 2、在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积极影响方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所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均是为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事实证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不仅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而且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均是为了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首先,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测算资料,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此外,据世界银行统计,1987年至1998年,除中国外的全球贫困人口增加了8200万,而中国减少了近2亿人。 其次,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体系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的金融动荡。金融危机既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质经济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也破坏了世界金融秩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其中,以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破坏力和冲击力最大。在那场危机中,中国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积极采取了果断措施保证人民币币值不贬值,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虽然在危机中,中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中国的实施的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稳定的破坏,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入世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各项承诺,并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步,中国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清理有关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要求,统一、完备、透明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第二步,中国履行了降低关税的承诺,到目前已调低了5300个税号的商品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降为12%;第三步,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扩大了全球市场规模,从而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 第四,2003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转嫁自身的经济问题,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情形下,中国政府顶住外部压力,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表示:“中国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压力而放松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以世界经济的大局为重,于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此次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不仅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而且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进而对稳定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再一次表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正如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最近撰文指出:“中国这次调整货币政策是全球经济的一大喜讯。因为,中国缓步改革货币政策将全球经济硬着陆的潜在风险减至最低,有利于稳定全球经济”。 3、随着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必将进一步为世界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有关部门通过研究认为,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和增长的潜力,并综合中国经济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能将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预测在未来15年,即2005-20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将达到7.8%左右。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无疑将对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正如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一份预测报告中所指出的:“未来一个时期,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进一步增大,将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对世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世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风险将显著降低,世界经济增长将获得新的动力”。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仅对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及防止衰退将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将改变大国力量对比,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壮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更大的发言权。正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近所指出的:“和平崛起的中国,将对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起到了平衡作用,这让邻国感到更安全”。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中国经济的崛起的确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应客观的看到,目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是相对有限的,或者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多是在增量上而不是在存量上,即中国经济可以对世界经济的波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还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此外,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具有将来意义而不是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经济中的中国色彩将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