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IPO受益标的 或连累投行业务
据《中国经营报》,由于2016年3月1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证监会进行注册制改革试行的起算点,而非改革实施的具体时间,因此,2016年之后的两年试行期将以消化IPO存量为主。目前拥有预先披露IPO家数最多的是证券行业老大中信证券。
此外,根据《证券时报》统计数据,目前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IPO排队企业达到688家,其中,中信证券保荐企业最多,包括主板24家、中小板7家、创业板18家,合计49家。“如果未来IPO发行速度加快,存量较多的券商会直接受益。”
虽然在基本逻辑上,中信证券作为存量IPO较多且业务能力也不俗的大型券商将直接受益,但查询目前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在机构关注的受益标的中,中信证券悉数缺席。
而根据iFinD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2014年,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17.9亿元、21.20亿元、34.72亿元,均排在纳入统计的23家上市券商之首。2013年、2014年间,其投行业绩比同类拥有较好投行业务能力的大型券商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高出近一倍甚至以上。缺席IPO受益标的或在一定程度上连累投行业务。
高层接踵被查 核查风暴阴影犹存
中信证券高层在2015年“监管风暴”中集体被调查。时至今日,这一轮风暴似乎还没有完全平息。
去年8月25日晚间,有媒体称,中信证券徐刚等8人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被公安机关带走要求协助调查。
9月15日晚间,总经理程博明被查的公告再次让中信证券元气大伤。据悉,程博明有多个头衔,除了中信证券总经理之外,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程博明还是中信证券下属公司中信联创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中信证券因此被质疑利用中信联创做空A股。
据统计,加上程博明和徐刚,截至目前,中信证券确认被查的高管已经多达13人,包括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刘威和葛晓波,权益投资部行政负责人许骏,金融业务线的房庆利和姚杰,另类投资部汪定国,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梁钧,运营管理部于新力,信息技术中心副经理汪锦玲,投资业务部陈荣杰,以及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金石投资的原副总经理祁曙光。
另外,12月6日晚间,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军及闫建霖也暂时失联,有媒体称或涉配合调查。至此,这个仅有八人的核心决策部门几乎全线崩塌。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的“灵魂人物”、在公司任职13年的董事长王东明也于11月17日宣布因年龄原因退休。
尽管目前官方尚未披露被查的原因,但中信证券如此多的高管被查,已让市场投资者不寒而栗,也让中信证券形象“一落千丈”。
净利润下滑、自营和资管业务成“痛点”
处于风口浪尖的中信证券,其业务也已受到严重影响。根据2015年12月4日晚间发布财务数据简报显示,中信证券母公司11月实现营业收入21.57亿元;净利润7.11亿元,较10月份12.98亿元环比下降45.19%。截至11月30日末,公司母公司净资产为1153.79亿元。国泰君安11月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在所有已公布业绩的券商中排名第一。
据财新杂志报道,早在这场危机开始之前,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和股票基金交易量就已感受到来自同行的压力。去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112亿落后于排名居首的国泰君安。而在股票基金交易量上,中信证券也落后于华泰证券。
与此同时,自营业务和资管业务也是中信证券目前的“痛点”。在自营业务方面,虽然中信证券今年上半年的收益达135.8亿元,同比增长超2倍,但自营业务收益率仅为6.82%,被东海、太平洋、广大等证券公司远远甩在第33名;在资管业务方面,虽然中信证券去年上半年的资管业务收入以38.36亿元稳居业内第一,但其收入增长率和业务增长率均远低于业内总体水平。
此外,去年1月16日,证监会对包括中信、海通、国泰君安在内的多家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其中对中信证券采取了暂停新开立信用账户三个月、强制平仓等措施。中信证券整顿两融业务,对其两融余额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中信证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而“绯闻中信”能否在新任高管的带领下走出漩涡仍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