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
上海、武汉、苏州、无锡、杭州、南京、宁波、成都、常州、长沙。
在长江经济带所有城市中,上海的老大地位依然稳固,城市转型发展的总指数和五项分指数均排名第一,但有一项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第二,落后于南京。
3月17日,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编制的国内首个“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对长江经济带30个有代表性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进行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质量效益、城市功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及社会保障六个领域的数据分析。
转型显现由东向西梯度发展
长江经济带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囊括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超全国四成,经济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产业优势突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工业走廊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指数报告透露,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总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武汉、苏州、无锡、杭州、南京、宁波、成都、常州、长沙。其中,江浙沪三省市入围的城市有7个,而位于湖北的武汉则突出了长三角城市的重围,占据了第二的位置。但是,从具体指数看,上海稳固了在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的龙头地位,城市转型发展总指数为56.29,而武汉的总指数为35.41,差距较大。
从总指数分析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转型显现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特征:东部沿海沿江城市转型指数总体高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除了江苏北部部分城市转型发展指数相对较低外,江苏和浙江的大部分城市的指数均高于中上游城市。
专家分析,虽然中西部武汉、成都和长沙的表现比较突出,但尚未形成集群效应。由此看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中,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政策密集、科技投入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在转型中的带头作用明显,而上游、中游大部分城市以及长三角部分边缘城市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还需要加强。
指数报告还透露,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即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质量效益、城市功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及社会保障六大方面明显高于所属地级城市,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平均指数总体达到30,地级城市转型平均指数为23。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心城市指数为30,而地级市仅为11,中心城市远远高于地级城市。
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结构调整指数高
在科技创新指数方面,上海失去了第一的位置,以39.19的指数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南京,指数为42.81。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经济统计研究所所长柯蓉解释,科技创新指数是根据每万人专利数、每万人教师数量、每万人高校学生数、每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人数、每万人图书馆藏书数来测算的,而南京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中拥有非常好的科研资源,高校较多,专利数也比较多,而城市人口比上海少很多,因此在指数上超过上海。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罡分析认为,对长江流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指数进行研究,有利于优化城市转型发展路径。例如,在指数研究中发现,温州、台州等产业比较多元化、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的地方,结构调整指数也相对较高。专家表示,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不仅在交通、物流和发展上相互连接,而且逐步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文化认同。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指数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城市之间的差距,可以帮助各城市明确发展阶段和坐标,从而更好地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合作。例如,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龙头作用,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拳头带动作用,发挥武汉、长株潭、成渝城市群等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破围墙”,推动城市群在上下游形成分工,打破区域内市场壁垒,推动合作发展。
报告显示,在结构调整指数这个分指数上,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杭州、黄山、宁波、昆明、武汉、温州、台州、长沙、贵阳。周罡表示,从结构调整来看,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趋势。这也意味着,转型升级是区域内所有城市都需要面对的任务。同时,报告也体现出,新兴经济和新兴业态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互联网+、体验旅游等新经济对经济转型有推动作用,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杭州在转型发展指数中排名前列。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将通过
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指数的持续跟踪研究,为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