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类发展 >

业内人士建议推进养老金融创新 提高居民养老准备水平

时间:2015-12-11 15:28 类别:人类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2015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发布会”上,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督部养老保险处副处长孙湜溪表示,保监会将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改革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出台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文件。此外,积极争取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尽快启动。

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立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养老金融也有必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下,以有效的制度供给来对应实际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呼吁出台“全面放开二孩”的配套政策,提高综合生育率,并建议把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

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孙湜溪说,监管部门将积极推动出台促进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从国家层面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三支柱的定位,坚持市场化导向,鼓励企业和个人为养老积极做准备,给二三支柱更大发展空间。她表示,将进一步推动保险业管理养老资产与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提升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和服务能力。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副部长胡晓义指出,期待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方位研究应对之策。另外,他建议应该针对养老或者养老金融有一个综合性的监管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养老保障正处在走向全覆盖的发展阶段,养老保障面临的形势仍比较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金待遇的合理调整机制、制定稳妥的延迟退休政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有关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制度设计等。”金维刚说:“建议实行‘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依托基本医疗保险设立附加的长期护理保险,或将医疗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步是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加快推进“养老金融”发展

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总量超过4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此背景下,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来预防老年期的各种风险,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开发养老金融业将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战略。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养老金融需要解决好进一步创新问题,应该把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打通,中国养老金融有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下,以有效的制度供给来对应实际生活的挑战,回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业内在“养老+金融”方面已在开展诸多尝试,包括“以房养老”等。孙湜溪介绍,目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业务总量还不大,一方面是由于此项业务是创新业务,相关的财税配套政策还不具备,商业机构对此业务的发展尚处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受养儿防老、房产留给子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同方全球人寿董事长王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教授陈秉正认为,一个包括老年护理、老年医疗、老年金融等在内的养老生态圈正在形成,我国正步入“养老+”时代。

 多管齐下提高居民养老准备水平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同方全球人寿保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指数为6.51,较去年的6.3略有提高,但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对于退休没有充分准备。

根据报告,一方面,中国社会在加速步入老龄化阶段,退休人口基数增加,养老金运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多数居民的退休收入来源以银行储蓄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养老服务形式单一,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孙湜溪介绍,目前保险业针对老年人的各类养老服务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保险机构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参与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定位于养老资金、长寿风险的管理者。对于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综合养老保障计划的探索,以及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研究和投入还刚刚起步,相关养老保险产品也是以提供货币支付为主,还未形成有特色的老年服务和医疗健康项目。

上述报告建议,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居民做好退休准备。比如,将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推行到其他商业性退休储蓄或理财产品中,以提高企业、居民的参与度。雇主应加强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建立集经济保障、退休理财规划建议和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退休保障计划。保险公司应开发、设计出更能满足居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