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政策 >

供给侧改革:按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快进键

时间:2016-03-14 14:11 类别:经济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思熟虑,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系列论述。两会前夕,人民网记者通过基层采访、专家解读、网民连线等形式,撰写并刊登8篇深度报道,充分反映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贯彻落实经济工作系列论述的思考和实践,为我国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主动打好决胜仗,赢得全年开局红。

  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一方面我国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但仍然需要进口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甚至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在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一些“大路货”蔬菜瓜果供大于求、价格低迷甚至滞销,而另一些特色鲜明、品质过硬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这些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感知到的经济现象,都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下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经济结构性矛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当前“四降一升”的结构性矛盾,担负着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繁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识水性、顺洋流”? 

  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一时是个新鲜词汇,当下,已成为高频热词,被海内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改革的基本路径已经明晰,将引领中国经济驶向新航道,打开新局面。

供给侧改革:按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快进键

  1月4日至6日,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这是1月4日下午,考察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结构性改革是一道必答题

  如果说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者”,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以实现努力赶超;而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慢下来是必然趋势更是客观需要。与发展增速下降相伴相生,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四降一升”,是当下结构性矛盾的主要体现。

  有学者分析指出,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只手”:一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

  问题倒逼改革,闯关破解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与之前追求速度赶超的“赶路者”相对应,当下的中国需要全面审视发展矛盾、着力克服结构性缺陷,转变为一个“道路优化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纵观历史与现实,深刻洞察经济发展大局,为了解决经济结构问题,逐步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略。

  ——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专访“权威人士”的文章。在这篇被视为指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性的文章中,“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给出了清晰的解答。“权威人士”指出,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这篇文章进一步指出,“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一项系统的整体性工程”。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谈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培育新动力、一个是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基本政策加结构改革,实际上构成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是一个很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只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学术名词,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发生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每个春节前,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开足马力,生产各种节日周边产品。今年,在成百上千的猴年主题玩具中突出重围的,是肯德基公司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猴王当道”玩具套餐。玩具加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孙悟空翻转金箍棒、春节热闹的打鼓配音乐等功能,成功唤起了已为人父母的70后、80后等群体的集体回忆,人们不惜排长队购买,甚至形成了“一猴难求”的热销场面。

  同样热销的是百事可乐猴年纪念罐。在淘宝上,目前已经有卖家为这款纪念罐标价100多元。一罐可乐,超市的售价不过几块钱,为什么它的价格能够翻几十倍?北京消费者赵女士告诉记者,她最初关注到百事可乐猴年纪念罐,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百事可乐邀请猴王六小龄童拍摄的视频,四代人坚持用猴戏把快乐带给千家万户的温情故事很是感人。同时,全球限量发售的概念也让人觉得这款可乐具有收藏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家为猴王玩具和可乐纪念罐注入的不只是实用价值,还迎合了人们佳节思亲、唤起回忆等应景的情感需求。未来,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这种对于“供给质量”的高要求,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权威人士”所指出的,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

供给侧改革:按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快进键

  猴年春节,肯德基公司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猴王当道”玩具套餐受到追捧。(网络图)

  约束发展的障碍必须消除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政策,“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曾是拉动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型和格局,已经不能支撑经济健康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经济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经济结构。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为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总体思路,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新一年重点工作时,进一步提出要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这次会议还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提出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专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会议提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并围绕如何做好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五个搞清楚”。

  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以及制定方案的思路已经全部明晰,改革具体方案呼之欲出。

  从供给侧发力,方能制胜。2015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显示,在经济增速保持平稳的同时,一系列长期以来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

  ——第三产业撑起GDP“半壁江山”。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速换挡之际,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并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因素。

  ——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网购等新业态表现抢眼。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消费将更好地发挥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出口整体下滑的局面下,机电产品出口额逆市增长。

  “从2015年的数据观察,中国经济总体趋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形成。”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如此分析。

  据媒体报道,去年“双11”,天猫以912.17亿元的成绩再次刷新电商单日营收纪录。日本一家公司的员工感叹道:“在天猫平台上仅仅9个小时就完成了在日本大型门店一年的销售额。”连同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爆买”现象,一方面表明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近年来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供给侧改革:按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快进键

  近几年,国内多家电子商务网站集中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这场网购狂欢让物流快递的业务量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迅猛增长。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增长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更趋分化。以国际眼光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开始就具有世界经济视野,并已经产生国际效应。

  “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在随后的几个重要外交场合,尤其是站在国际会议论坛的讲台上,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时频频阐释“供给”概念。

  在2015年11月15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在三天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体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