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界经济 > 宏观经济 >

中国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15-11-30 09:13 类别:宏观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重大转向,中国经济转型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和转折。

聚焦于和“人”及“人”所处的环境有关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改革。譬如,教育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当我们对阻碍、甚至禁锢新的增长动力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结构性改革时,重点就在这些领域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应对这一轮经济增长下行的正确对策,又是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唯一药方。

供给侧动力的理论来源是现代增长理论

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动力,不是所谓“三驾马车”意义上的来自需求侧的动力,而是指来自供给侧的动力。不过,中国目前还有大量阻碍供给侧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所以,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和产生供给侧动力,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理解供给侧动力和结构性改革时,需要澄清一个误读,那就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供给学派或里根经济学。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反对凯恩斯主义一味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他们强调降低税率,鼓励生产,从供给管理的角度解决问题,史称供给学派。供给学派对当时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称,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管理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但是,计划实施不久,美国经济就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随后,供给学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供给侧动力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是现代增长理论。凯恩斯革命后,经济学的最重要发展之一,就是现代增长理论。现代增长理论以探讨经济增长源泉为使命,同时将经济学动态化、长期化。现代增长理论揭示的增长源泉,或者说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内生于经济体系内部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家索洛首先指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经济学家罗默进一步指出,由于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激励,所以技术进步是内生的,由此产生了内生增长理论。其二,如果从要素投入角度观察现代经济增长,人们发现,人力资本既替代劳动,也替代资本,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投入要素。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健康、教育和培训等。其三,经济学家熊彼特则将创新等同于企业家精神,并将其作为供给创造需求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学的视角,熊彼特创新是要素及生产条件组合的革命性变化,其深处是技术进步驱动。企业家在这里的关键性作用,是作为技术进步产业化的组织者。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文化创意的成果,都是企业家主导的产业化过程的投入要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