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万亿大关 福州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台阶
时间:2021-05-17 14:58 类别:福建
五年跨越五个千亿台阶,2020年GDP突破万亿大关;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产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回望“十三五”,福州发展成效显著。奋进“十四五”,福州目标明确:传承好的思路和做法,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今年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福州市将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等六个现代城,打响海上福州、数字福州、新型材料、海港空港、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
“加速跑”的集结号已吹响,如何实现宏伟目标?
福州市提出,加快实施党建引领、科教兴城、龙头扶引等九大专项行动,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
产业支撑 给力再超越
3月13日,位于连江县琯头镇粗芦岛的“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项目开工。作为“海上福州”重要项目之一,它将助力连江打造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深远海养殖基地。
“项目分三期投入,计划在3年内建造100台深远海养殖平台,布置到连江已经试验成功的海域,实现一万吨类野生大黄鱼的年产量。”振华重工福州公司项目经理王武荣介绍。
像这样的重大项目,福州一季度已集中开工100项,总投资726亿元,年计划投资219亿元。
经济总量站上万亿新台阶,福州依然紧紧扭住产业、项目“牛鼻子”,扶大引强,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福州企业努力奋进,争创世界、国内一流:福耀集团30多年矢志“做一片玻璃”,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一、世界顶尖的汽车玻璃制造商;恒申控股集团不断“建链强链补链”,坚持发展尼龙6产业链,其己内酰胺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
企业的创新创造,锻造了优势产业,提速区域经济发展。长乐区实现“无棉之乡铸纺城”,集聚1300多家纺织化纤企业,产值超2000亿元;福清融侨开发区内,捷联电子、京东方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链式发展,集聚68家规上企业,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去年,福州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5.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企业要加快发展,福州拿出“真金白银”扶持。去年12月18日,福州召开规模空前的企业家大会,1300多位企业家参会。会上发布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一企一议”、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等一系列惠企利好政策,极大提振了企业家信心。
园区发力 筑巢可引凤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去年下半年以来,福州市先后出台《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对全市17个重点园区分类指导推进,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同时,投资680亿元,推进169个补短板项目。
3月1日,福州“丝路海港城”罗源湾港区21个项目集中签约。“此次签约的福建宝太冷轧11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项目借助宝钢德盛的热轧原料优势,就地进行高端不锈钢冷轧深加工及产品精品化升级,填补了罗源湾钢铁产业链中冷轧深加工的空白。”福建宝太不锈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伟吉说。
放眼福州,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初以来,福州东南汽车城发展势头强劲,180多家配套企业抱团发展,170余个总投资逾500亿元的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福州(长乐)国际航空城依托长乐国际机场枢纽,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建设,规上企业已达267家;
福州现代物流城已签约民天国际商贸交易中心、苏宁福州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等一批龙头项目……
按照规划,到2025年,福州将培育形成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园区6家,超500亿元园区5家。
创新驱动 发展后劲足
三月里,位于福州大学城的旗山湖“三创园”项目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里不但是福州最大的人工湖,也是福州乃至全省的“智谷”。
“目前,旗山湖工程中心湖体已基本形成,预计今年6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旗山湖“三创园”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整个园区将以大学城为发展引擎,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让产学研在这里直线贯通。
打通“产学研”,发力科技创新。今年初,福州市出台《福州地区一流大学城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依托大学城和福州高新区,逐步建设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
除了“硬件”配套,还有“软件”措施。目前,福州高新区已与大学城各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出台《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服务企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以福州大学城为代表,福州正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
近五年来,福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44家增至1407家,占全省近30%;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总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累计培育“闽都英才”“双百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