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拉面和“拉面经济(2)
时间:2016-03-16 20:36 类别:青海
农民脱贫,总有试错。采金有风险,某些化隆人还玩过更危险的——造枪!
“化隆造”转“化隆灶”
“你们是哪里人?”
“化隆的。”
“没听说过。”
“这个知道吗?”做出扣扳机动作。
“化隆造!”
“现在改‘化隆灶’了,做拉面。”
许多内地人不了解化隆,一些拉面户无奈地用旧事“推销”化隆。
造枪,曾给化隆留下苦涩的印记。
上世纪80年代,少数化隆农民在自家地窖里装配仿制式手枪,卖给外地人。非法造枪一度波及5个乡镇几十个行政村。
“知道造枪违法吗?”
“我是文盲,不懂法。”
“为什么造枪?”
“卖钱,买化肥,买面。”
当年,化隆农民韩某、马某因造枪被判入狱,这段问讯的回答令人心酸。不懂法的背后是贫困作祟,穷是恶之源。
化隆多数地方海拔超2800米,严冬漫漫,适合长庄稼的无霜期仅3个月。春旱、冰雹、滑坡等灾害,让农民常生活在“不确定性”中。
那时,化隆农民真穷、真苦、生活真难。1986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300元。一亩麦子收300多斤,卖100多元。据称,造枪,每支成本100多元,一周制成,出手能赚500多元。来钱快,让部分农民走上不归路。
造枪赚钱,国法不容。当时,化隆县公安局在一个镇设分局,成立缉枪大队;在枪患严重的新乐村(化名)建警务室,常驻民警三四人。这种“高配”在全国都不多见。
现在武汉开拉面馆的马甘,幼年穿家人做的布鞋,底子破了就垫块布接着穿。他原打算跟一个亲戚造枪,父亲说:“你要是干这个,就和你断绝关系!”马甘背过身,一拳砸在墙上,最终放弃。
一天早上,马甘刚睁眼,村子已被执法人员团团包围,青壮男子被一一排查。附近新乐村100多人被带走,至今仍有许多人在“里边”。新乐村从此蒙上了阴霾。
治枪先治穷,当地有意识地引导枪患严重地区的村民外出做拉面,变“化隆造”为“化隆灶”。马甘来到天津,先在拉面馆打工,后开了家拉面馆。如今在武汉落脚,老老实实做拉面赚钱,盖起了新房。
暮气沉沉的新乐,也转向“化隆灶”。1997年前后,村民马合(化名)兄弟第一批走出山乡,到郑州做拉面,亲带亲,邻帮邻,全村700多户,陆续有260户加入拉面大军,其中也有刑满出狱、改邪归正的。马家兄弟分别盖起新楼房,屋里铺着地板,还有洗澡间。
今访新乐,村里人不多,房子崭新。村民不愿再提“化隆造”,问到拉面馆,都会打开话匣子。一位村干部说:“一些人过去走了弯路,做拉面起步晚了,要不早都发财了。”
他们起步晚了,谁是早起的“鸟儿”?
数万农民出山乡
“当年我向叔叔借了7元钱,偷跑出去做拉面,回来时还给他8000元。”沙连堡乡沙一村的马黑买30多岁,外出做拉面已20多年。
黑买幼时家里缺劳力,春天青黄不接,就去姑姑家借粮,用骡子驮回,勉强揭锅。1993年黑买上初一,“米汤稀得能照出人影,经常饿得眼睛发黑。”
当时,化隆拉面已在厦门燃起“星星之火”。只为填饱肚子,黑买也想出去做拉面。父亲不让,说他太小。
那年12月的一天,黑买找叔叔借了7元钱,说给妈妈买药。他从厨房“顺”了一个馍馍,揣进怀里。山路坑洼,他跑了整半天,小腿都肿了,赶到哇家滩,找到在厦门开拉面馆的冶德祥。冶阿爸嫌他小,他急得要哭:“我不怕下苦力,求你带我出去。”
绿皮车,五天五夜,终于晃到厦门。
深田路1号,西北拉面馆,黑买落脚了。洗碗、择菜、跑堂,什么都干,抽空就学拉面。开始没力气,连面都揉不动。
3年后黑买长胖了、有劲了。和、捣、揉、抟、摔、拉,白练飞舞,银丝出锅,客人拍手叫好。他每月工资360元,在当时比老家的县乡干部还高。
1997年7月,老乡韩录带黑买到菲律宾马尼拉打拼。一家商贸城内,“兰州拉面”开张,华侨纷纷尝鲜,每天卖几百碗。马尼拉之行,黑买大开眼界,学了很多生意经。他给家里汇款5万多元。3年后合同期满,工资加技术转让费等,他们揣着100多万元返回厦门。
当年偷跑出去的尕娃回乡了,他“还”给叔叔8000元,在大山里引起轰动。看着老乡们破烂的衣衫、木讷的眼神,黑买鼻子发酸,他把村里的17个尕娃带到厦门的拉面店打工。
厦门前埔南区,南翔牛肉面,黑买开始单飞。中午客人多,黑买常累得靠着案板就能睡着。15年来,周边的餐馆不知换过多少主人,他的拉面馆从没挪窝。由此学成出去开店的已有30多人。
敢闯敢干,不怕苦、不怕累,这就是普通的化隆农民。今年6月,黑买在西宁开了一家牛肉面旗舰店,还打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布点。
采金无路,造枪死路。新世纪以来,为保护生态,化隆实施退耕还林,耕地更少,“挤”出更多富余劳力,他们像黑买一样,出山进城,先打工,后创业。
那么,化隆拉面怎么和兰州拉面“搅”在了一起呢?
从“贴兰州”到“去兰州”
化隆拉面“生”在厦门,“长”在全国,打响的却是“兰州拉面”。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商潮澎湃。化隆拉面的探路人之一马贵福,其朋友韩录最早曾在拉萨开面馆。听说许多穆斯林客商在南方吃不到清真餐,1988年8月,两人赶到厦门,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清真拉面馆”,改造成当地口味,这就是化隆拉面的源头。马贵福说:“当时,许多化隆本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拉面。”
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化隆拉面“拉”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不过,化隆人内心深处藏有一个结:化隆人把拉面馆开遍全国,但是,百分之七八十都打“兰州拉面”牌子。
拉面起源不一,兰州拉面名声很响。其实,在兰州等西北地区,人们叫牛肉面,内地人习惯叫拉面,且相信“拉面就是兰州的”!
创业初期,许多化隆人拖家带口,“一台炉、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开起夫妻店、兄弟铺。初来乍到,没人知道化隆,干脆就打“兰州拉面”。互相效仿,无心插柳,兰州拉面名气越发响亮。
化隆人在武汉开拉面馆400多家,有300多家打兰州拉面的牌子。马阿巴四2009年到武汉,直接打“化隆拉面”牌子。一些新顾客说:我们都吃兰州拉面,你这是假的吧?吃过几次后也竖大拇指,但他心里不爽:化隆拉面为什么叫不响呢?
随着小型拉面馆增多,千店千面,参差不齐,部分拉面馆的卫生条件难以让人放心。同时,人们吃饭也越来越讲究,一碗面也不肯将就。有眼光的化隆拉面老板,开始刻意与“兰州拉面”区别开来,开始“脱兰州”,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