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出了什么问题(5)
时间:2015-11-20 09:23 类别:白俄罗斯
“荷兰病”是对一种宏观经济机制的理论描述,即经济体中自然资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进而造成经济的相对“去工业化”。这一机制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在经济增长中表现较差[5],并对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经济结构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从“荷兰病”的经典表现来看,俄罗斯经济确有其病征:卢布持续升值、制造业增长缓慢(特别是排除与石油和天然气高度相关的产业后)、服务业份额增加、实际工资上涨,但我们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并不完全由“荷兰病”所致,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荷兰病”在俄罗斯表现得并不严重。
一方面,从以上症状的成因来看,首先,经济的相对“去工业化”与俄罗斯的转型进程密切相关。苏联时期,在国家的支持和补贴下形成了一批竞争力低下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倒闭,同时,苏联时期受到人为压抑的服务业在转型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的产业结构演进能够部分地解释所观察到的相对“去工业化”现象。其次,相对“去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如同我们在发达国家所观察到的,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需求逐渐从商品转向服务,制造业的服务外包行为也促成了服务业份额的上升。最后,实际工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与隐性工资在转型中的显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关。因此,考虑到这些病征同时也是伴生于俄罗斯转型和发展的经济现象,我们在判断俄罗斯经济是否患有“荷兰病”时,需要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着遏制“荷兰病”发展的因素。第一,2000年以来,与出口繁荣引致收入大幅增长相伴随的是俄罗斯收入差距的明显扩大,这意味着在高收入阶层倾向于消费高质量进口产品的同时,其他阶层仍然保有大量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这种高速增长的异质性需求,使这一时期本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几乎与制造业商品进口的大幅增加同时发生,从而弱化了“荷兰病”所预示的进口替代现象。第二,得益于国家对天然气和电力的价格管制以及对原油和石油产品课以较重的出口关税,俄罗斯国内能源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1/3~1/2(甚至更低),本国制造业能够从这种间接补贴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2000年以来,俄罗斯中央银行为维持卢布名义币值稳定,凭借经常账户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使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从国际收支等式来看,这一行为抑制了进口增长,从而减轻了进口替代对俄罗斯制造业的重创。第四,“休克疗法”之后,1998年的俄罗斯制造业平均仅相当于转型前的40.7%,在较差的制度环境和相对低价的进口产品冲击下,俄罗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骤减,很多部门生产近乎崩溃。因此,当21世纪初卢布随油价上涨迅速升值时,俄罗斯制造业至少在一些部门已经处于相当糟糕的境地,从而缩小了“荷兰病”的发作空间。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尽管俄罗斯尚未陷入严重的“荷兰病”中,但这并不代表俄罗斯可以放松对“荷兰病”的警惕。事实上,“荷兰病”能够通过设计并运行良好的政治经济制度而被有效克服。如果自然资源所带来的财富能够通过稳定基金和审慎的财政政策被用于提升资源部门的生产率、加强上下游部门间的生产联系、促进出口多样化、对制造业和农业部门进行长期补贴、增加外汇储备避免本币升值,并削减税负、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对教育、基础设施、研发等事关长期增长能力的投资,那么,俄罗斯不仅不会为“荷兰病”所困,反而会在长期获得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2004年石油稳定基金建立以来,俄罗斯已经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了脚步,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政府失效”,应当说是自然资源给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带来的最大难题。
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大量租金,会刺激政府和私人机构对这些资源展开争夺,促使腐败和寻租行为大量滋生,对改革和发展形成巨大阻力。而这些正是俄罗斯的现实遭遇。从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来看,俄罗斯在165个国家中排名第121位,并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腐败寻租活动的盛行,在经济发展方面,使生产性资源被大量用于非生产性活动,对生产投资、教育和研发创新造成挤出,从而大大削弱了经济长期增长的能力。与之相联系的商业环境恶化,也使俄罗斯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表现较差,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13年发布的转型报告,投资不足成为近期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其所造成的国家俘获以及国家制度能力弱化,使俄罗斯难以通过严格实施的财政政策将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有计划地用于提升经济的多样性和自主创新能力,而倾向于固化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部门的单一经济结构。长此以往,俄罗斯将难以避免“荷兰病”的困扰,形成制造业萎缩、服务业扩张的产业结构,一旦自然资源价格走低甚至面临枯竭[6],制造业将因知识和人力资本的长期退化而无力支撑俄罗斯经济,不可贸易的服务业也将迅速萎缩,从而使俄罗斯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
可见,丰裕的自然资源不仅带来了“荷兰病”的威胁,还在更深的层面上加剧了俄罗斯的制度问题,能否处理好寻租、腐败、国家俘获等制度问题,是决定俄罗斯能否利用好自然资源这把“双刃剑”的关键所在。
程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
在讨论俄罗斯是否患上“荷兰病”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荷兰病”,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在国际经济学界,“荷兰病”一词通常被用来形容某一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某一项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抑制了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并最终导致这些生产部门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荷兰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尽管当时该国早已是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但是,为了迎合国际能源市场的旺盛需求,荷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油气工业,努力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而忽视了对其他生产部门的投入。大量的油气出口确实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国际贸易顺差激增,进而刺激了国内消费,一时间国民经济一片繁荣。然而,繁荣景象下却孕育了一场危机,过度发展油气工业的后果是使本国的农业、加工业和制造业受到抑制和打击,削弱了它们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工业制成品出口急剧萎缩。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当国际油气价格开始走低之时,能源出口给荷兰带来的利润大幅减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居民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不断上升,国民经济陷入困难境地。
通过上面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荷兰病”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采掘业一枝独秀,其他生产部门受到削弱,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振,经济增长停滞,同时伴有高通胀和高失业率。从表象来看,俄罗斯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出口,产业结构失调,机电产品出口不断下降,经济增长乏力,具有“荷兰病”的部分特征。但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没有出现高通胀,不仅如此,通胀率还在逐年下降,近几年大体维持在6%上下。虽然绝对数依然很高,不过相对于持续了20年的两三位数的恶性通胀来说这已是个不小的进步。此外,俄罗斯的就业状况也在改善,失业率不断下降。因此,俄罗斯符合部分“荷兰病”的特征,但又不是典型的“荷兰病”。俄罗斯与荷兰完全属于不同的经济类型,二者之间差异巨大,上述消极现象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例如,造成俄罗斯产业结构单一化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能源工业异常繁荣,而在于“休克式”的经济转型,在那之后许多原本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产业再也没有重新恢复起来。
从目前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不论它是否患上了“荷兰病”,但它的确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它的主要病征就在于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严重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国家经济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其实,俄罗斯将发展能源工业作为自己的经济重点并没有错,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俄罗斯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其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问题在于除了能源工业之外,俄罗斯还应完善自己的产业结构,避免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应当把能源出口带来的巨额利润用于发展现代产业,而不是仅仅设立一项储备基金用于救灾扶贫,还美其名曰“安全气囊”。虽然这个“气囊”的设立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但长期看,如果通过投资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竞争力将更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经济的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历史表明,医治俄罗斯的经济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高层的政治决断和强有力的经济措施,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田春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教授)
2013年以来,俄罗斯经济低迷疲软,经济增速下滑。国内外学者在论述其经济下滑的原因时,再次对俄罗斯是否患上“荷兰病”予以关注并进行讨论。根据“荷兰病”的基本定义和俄罗斯学者的一些讨论,本文对这一问题略述浅见。
首先,“荷兰病”(Dutch Disease)是一个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经济术语。它通常指由于自然资源大量出口,导致该国的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工业品出口减少、国内制造业衰退的现象。实际上,学者们通常以“荷兰病”来阐述一国经济对资源出口的高度依赖,从而警示该国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21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进入恢复性的增长和发展时期,同时国际油价也迅速攀升,俄经济增长与国际油价攀升的同步性,显示出俄罗斯对能源出口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及相关行业的产值大约占俄预算收入的70%和国内生产总值的40%。因此,俄政府通常根据乌拉尔牌石油的平均价格预测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见,俄能源不失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能源资源也是俄罗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由于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在俄经济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将俄罗斯经济视为一种能源型经济的国内外学者不在少数。
其次,俄罗斯能源型经济的程度和影响。对于俄能源型经济以及被认为的“荷兰病”的认定,俄罗斯国内各界的评论不尽相同。核心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所谓“荷兰病”对俄经济的影响程度评价不一。按照俄罗斯财政部官员阿列克谢·莫伊谢耶夫的说法,由于俄罗斯政府采取的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荷兰病”在俄罗斯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必对其过程和结果担忧。有学者指出,俄罗斯经济不能确诊为“荷兰病”,但是该病的一些症状是不可否认的。还有学者指出,从“荷兰病”的学术角度看,由该症状对俄罗斯经济引发的其他疾病,诸如垄断等,都是从苏联时期继承而来,而不是俄罗斯时期才有。